習近平終於意識到問題所在?美媒:大規模刺激計劃缺少一個關鍵因素

2024年10月01日 17:43
習近平
圖為。(圖片來源:REUTERS/Florence Lo)

希望之聲2024年9月30日】(希望之聲記者賀景田綜合報導) 今天有彭博專欄作家撰文表示,終於意識到問題所在,糟糕的經濟表現似乎觸及到的痛點。美媒報導指出,最新的儘管包羅萬象,唯獨缺乏一個關鍵的因素:重振國內

中國經濟糟糕到已經觸及的痛點?

彭博專欄作家任淑莉(Shuli Ren)9月30日撰文稱,習近平終於意識到了問題所在,最新的刺激方案標志著中共政府內部技術官僚的轉變。

任淑莉寫道,投資者一直在問這一輪刺激計劃有何不同:這是中共當局不惜一切代價的時刻嗎?是否已經糟糕到最終觸及北京的痛點?

任淑莉表示,痛點體現在三個細節上:首先是中共財政收入。隨著房的低迷和土地出讓收入的減少,中共地方政府已經成為社會的障礙,它一直在對違反交通規則之類的事情徵收高額罰款,以維持自己的收支平衡。今年前8個月,非稅收入增長11.7%,而土地出讓下降25.4%。如果地方政府在收費方面是武斷和不合理的,人們怎麼能對政府有信心呢?

其次,對於政府來說,年輕人的失業問題可能和市場的低迷一樣令人頭疼。每年的大學畢業生超過1000萬。儘管統計局在1月份改變數據方法,將學生排除在勞動力資源之外,美化了數據,但8月份18至24歲的城市年輕人的失業率仍達到18.8%。

第三,房市場。

據巴克萊銀行估計,2021年以來的房地產危機已經讓大約127萬億家庭財富消失,每個家庭平均損失約42萬,這使民眾開始節衣縮食,不敢消費,也是拖累中國經濟長期萎縮、陷於通縮的主要因素。

據日媒《日經新聞》9月29日報導,中國經濟放緩消費者收縮支出,讓「十一」假期旅游業充滿寒意。

根據在線攜程集團的數據,「十一」期間國內外航班的機票預訂量較去年同期下降了20%以上。

經濟學家:北京應注重對人的投入

眾多媒體和經濟學家質疑中共這次大規模刺激措施能否奏效。

華爾街日報9月30日報導,對中共當局而言,擺脫自己挖的通縮大坑至關重要,短期內所有刺激措施都會有所幫助。但長遠來看,中共需要停止挖坑,開始消費。

《商業內幕》9月30日報導,自上周中共推出激進刺激措施以提振疲弱的經濟和市場以來,懷疑論者紛紛湧現。他們表示,這還不足以扭轉中國面臨的諸多問題——包括嚴重的房地產危機和高昂的青年失業率。此外,這個包羅萬象的刺激計劃,唯獨缺乏一個關鍵的解決方案:提供新的激勵措施來刺激消費。

經濟學家警告,不要高估這些政策所能取得的成效。

SoFi 投資策略主管利茲·楊·托馬斯 (Liz Young Thomas) 在書面評論中表示:「儘管數字聽起來很大,而且努力似乎影響深遠,但僅憑這一刺激計劃可能不足以讓整個中國經濟走出低迷。」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黃天磊(Tianlei Huang)對《商業內幕》說:「這個經濟體存在許多深層次、結構性和根本性的問題,僅靠刺激計劃無法扭轉局面。我認為現在慶祝可能有點太早了。」

黃天磊解釋說,上周二的刺激措施將被中共大規模的財政緊縮政策所抵消。政府在消費者身上的支出根本不夠,而經濟復甦卻依賴於消費者。中國經濟動蕩的癥結就在於國內消費不足,中國消費者過於注重儲蓄,導致中國陷入通貨緊縮漩渦。與此同時,買家不願碰房地產,這讓房地產市場仍受到債務、違約和未售出庫存等問題的困擾。而房地產行業規模龐大,佔中國 GDP 的 30%。

黃天磊認為,北京需要開始加大對人的投入,而不是像以往那樣關注基礎設施等領域。考慮到有多少人依賴房地產市場來獲得工作,解決房地產市場下滑問題也可能提振信心。

談到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黃天磊說,即使中共承諾在短期內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今年改變現狀可能也為時已晚。

美國銀行上周三寫道,可以肯定的是,財政擴張不足以完全支撐消費者信心。而政策需要解決消費者不消費的原因。

化解當代最大威脅 幫助結束中共

中共統治人民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欺騙。維持大面積的對華廣播不斷傳遞真相,就是持續地給中國注入希望。希望之聲邀請您和我們一起攜手努力。歡迎點擊了解詳情。

本文章或節目經希望之聲編輯製作,轉載請註明希望之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84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