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很多地方旅遊,一個感受是:你永遠不知道,不同地方的氣質差別會大成什麼樣。
有的地方去過覺得如春天的陽光,和煦,溫潤,暖洋洋;
有的地方則是撲面而來的熱情,火辣,直給,感覺像浴霸照在了身上。」
說得就是一季更比一季火熱的新疆。
先是成了「南方人的去濕氣聖地」的消息傳遍全網,引來各地朋友爭相打卡。
隨著國慶旅遊季到來,撒貝南那句「沒來過賽里木湖白活了」又迅速走紅。
美到直播時被人說是「假背景」,美到「阿勒泰」直接成為一種嚮往的精神狀態。
更別說無論是瓜果蔬菜,亦或是大盤雞、烤饢和炒粉,從風味到性價比,新疆美食都無可抵擋。
似乎,能夠讓一個省份出圈的要素,新疆都佔滿了。
但每當以為「這就是新疆的全部了吧」的時候,新疆總會再「給你點顏色瞧瞧」。
眼下又一個新疆出圈的爆點,發生在每一個新疆人的家裡。
「阿達西,捧油!你們新疆人的家裡——怎麼都像宮殿一樣啊?!」
不同於如今流行的新中式、極簡、性冷淡等風格,新疆式裝修走得是另一種極端——
風格是民族的,裝飾是極繁的,顏色是多巴胺的。
「住在這樣的家裡,感覺需要自己需要換一條古典大裙子,才能坐得住。」
也曾有一生執著要鏈接的網友,追遍新疆人的評論區求攻略:「請把裏面的各種裝飾,最好連布置的人一起掛小黃車謝謝。」
而新疆朋友的回復是:恐怕不太行,畢竟每一個美麗的新疆房屋背後,都少不了新疆媽媽們的操持。
對於裝飾自己的家這件事,每個新疆媽媽都有逃不開的執念。
中心思想是不惜斥巨資的,設計理念是彷彿人均「素凈恐懼症」的,最終買家秀是要讓人嘆為觀止的。
如果要盤點新疆媽媽的審美天賦,擅長對色彩和設計元素的掌控,絕對不可忽略。
選定設計時,就把各類條紋、花紋、幾何元素熟練組合,讓它們碰撞出大氣而繁複的靈感火花。
在其他地方,許多人裝修時大頭的硬裝環節,在這還只是開胃菜。
如何填滿家裡的每個角落,
才是每個新疆媽媽心中的必考的一堂大課。
據說每個新疆人家庭,都對各式各樣的地毯、掛毯情有獨鍾。
在一個新疆媽媽的心裏,沒有地毯能叫家嗎?顯然不能。
卧室、客廳、廚房、牆面、甚至院子……新疆人的家裡,地毯缺了不行,少了也不行。
客廳來一張,餐廳來一張,各種犄角旮旯,都要來;甚至不止一張,不止一層。
由於每一張地毯都是新疆媽媽精心挑選,用心打理,重金購入……
喚醒一個新疆媽媽的「獵殺時刻」也很簡單:穿鞋踩到媽媽最愛的那條毯子上。
畢竟在一個新疆人的房子里,「最貴的可能不是頭頂的水晶吊燈,也不是客廳的巨大花瓶,而是腳下的手工地毯。」
至於裝修到這裏,家裡其他沒能用地毯覆蓋住的地方怎麼辦?
答案是:該蓋布出場了。
新疆媽媽一生無法割捨的課題,就是給家裡的每件東西穿上「新衣」。
包括但不限於放在冰箱上的,空調上的,電視上的,柜子上的,桌子上的……
平時一些容易忽略的地方,像馬桶上的,燈上的,牆面開關上的,也不能錯過。
進行到這裏,感覺已經很飽和了?還沒完!
每個新疆媽媽腦海里,都有一份必備擺件清單,它們穿插在房屋的各個縫隙中。
現代與古典相得益彰的復古唱片機,新疆媽媽人手一個。
花瓶盤子,壁畫十字綉,綻放的鮮花,是必不可少的點綴。
留白什麼的,在新疆人家裡沒有這個講究。
就連桌子上也不能空著——杯子、點心、乾果、果盤、飲料、零嘴,全面鋪滿。
新疆人日常桌子上的陳設,總能隨機看傻一個外地人:「不開玩笑,坐這張桌子旁邊看半小時電視,我得胖三斤才走。」
有人這樣形容新疆人的家:有一種小偷來了都不知道先拿哪個的美。
記住,在新疆,如果一個新疆媽媽跟你說「我家很素凈的」,不要輕易相信。
你的素凈,我的素凈,根本不一樣。
有一種素,是新疆媽媽覺得素。
住的房子要漂漂亮亮,穿的衣服要明媚的艾德萊斯(扎染),怎麼絢麗熱烈怎麼來。
其他地方因害怕不好駕馭敬而遠之的複雜元素,新疆人大手一揮,極限搭配。
布蘭迪、低飽和度配色流行,大紅、大粉、大綠、大藍等顏色被「邊緣化」的那些年,新疆人不改初衷。
比如,新疆人喜歡綠色,很多新疆房子的裝修主色調也會選擇綠色。
在沙漠戈壁的地質環境里,綠色代表了生命力和希望。
還有象徵純潔的白色,代表果實和烈日的紅色,讓人聯想起豐收和落日的黃色……
新疆人喜歡豐富圖案的「極繁主義」的養成,也往往和此有關。
新疆人的建築和房屋內飾,隨處可見各種直線、回紋、四邊形、六角形等幾何形花紋。
還有瓜果紋、卷草紋、花卉紋樣等從自然界衍生而來的圖案。
因為顏色和顏色,圖案和圖案之間,總隱隱有著天然的聯繫——
新疆人家裡的裝飾風格,也會給人一種生命力爆表、繁而不亂的感覺。
由於地理位置特殊,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原內陸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它在地理位置上較西方,處於絲綢之路的關鍵地帶。
一方面受西方設計元素影響,一方面又博採眾長,向外輸出。
加上生活在這裏的各個民族彼此交互、滲透、發展,於是傳說中的「新疆風」誕生了。
對於類似的擔心,首先,或許可以先了解一下新疆朋友的消費觀——
「看到一個涼皮子,十塊錢?貴得要死;看到一個漂亮地毯,五千塊?買了!」
有一句話說得好:愛在哪裡,錢就在哪裡。
「因為新疆人很愛他們的家,所以錢都要花在家上面。」
很多時候,這些東西其實也並不和花費金額的多少挂鉤:錢多錢少不重要,重要是日子要有滋有味,多姿多彩,是每個新疆人的共識。
如果說綿延的線條和各種圖案和色彩,背後是他們對生活的熱情;
那麼家裡滿滿當當的擺件,柜子里一塵不染的餐具,餐桌上的各種美食……
則和新疆人們熱情好客、大方直給的性格底色緊密相關。
如果你問,到一個新疆人家裡做客,有什麼需要注意的么?
「注意別吃撐就行了,因為準備的東西特別多,這個試一試、那個嘗一嘗后,扶牆出是基本的。」
而繼承了同樣觀點的新疆年輕人們,到了一定年齡,也會「血脈覺醒」。
「以前嫌棄民族風,突然喜歡上民族風。」
有人出門上學,把宿舍收拾成家的樣子。
「在媽媽看不見的地方,學著媽媽的樣子,選好熟悉的款式和花樣的蓋布。」
還有地毯、桌布、擺件,樣樣齊全,一個不少,和家裡一比一復刻。
看見這些東西,就有了一種久違的安全感,也理解了老一輩人對新疆風的執念。
有人長大后離開家鄉,不論身在何方,某一天也開始還原記憶里家的模樣。
在空地上鋪好媽媽寄來的地毯,客人到來之前,在茶几備上各色乾果、美酒美食。
那一刻心裏想念的是什麼呢?是家裡藍色的房子,綠色的門,粉紅色的圍牆,掛果的葡萄架……
也是載歌載舞的歡快,逢年過節全家動員的忙碌和一家人團聚之後的喜悅。
建築與裝飾也好,顏色與花紋也罷,包括美食與美酒,最終都成為一種愛的顯化。
這是每個新疆人內心最深處的執念,也是他們對家最深的眷戀。
來源:槽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