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瑞鋒
自2012年習近平當選國家主席並掌握黨政軍一切權力以來,中國的政治生態發生了重大變化。通過大規模的反貪運動,他清除了黨內外的異己,將自己的人馬安插在各個關鍵崗位上,從而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權力體系,逐漸顯現出「私人化」的治理特徵。與此同時,習近平還廢除了中共的連任限制,開創了終身制的先河。那麼,中國未來的走向如何?習近平是否會對台灣採取行動?我們可以從他的成長經歷和人格特徵中一窺端倪。
習近平生於1953年,青少年時期經歷了長達10年的文化大革命,其父親習仲勛也在文革中受到迫害,被打成「黑幫分子」。身為「黑幫子弟」的習近平多次遭到關押和審查,生活在北京的他深感命運無常。1968年,毛澤東發起上山下鄉運動,習近平和其他年輕人被送往農村勞動。他在接受採訪時曾回憶道,「整個專列上沒有不哭的,就是我在笑……我不走才得哭啊。」這種話語透露出習近平對當時環境的無力與適應,也反映了他對上山下鄉經歷的某種感恩之情。
在延安的艱苦歲月中,習近平形成了許多基本的政治觀念,並逐漸適應了農村的生活。據他自己所說,這是他人生的「啟程點」,他許多基本的思想和性格在這裏奠定。這種成長經歷,與許多同樣遭遇文革創傷的「紅二代」不同。習近平似乎更認同毛澤東的思想,對其影響力有深刻的體會。正如精神病學專家所分析的那樣,習近平對自己所受創傷採取了「認同加害者」的心理防禦機制,將自己的受害經歷合理化,以適應並融入那個環境。這種心理狀態幫助他在艱難的權力鬥爭中生存下來,也影響了他對中共體制的信仰。
文革結束后,習近平採取了與其他紅二代不同的方式。他在年輕時並沒有沉迷於享樂,而是選擇下基層,投身地方工作,逐步攀升到中央位置。習近平的行為似乎印證了尼克鬆在《領袖們》一書中的一句話:「既然踏上了政治意圖,就必然希望達到頂點。」他相信,只有中共才能保持中國的穩定與強大,並且只有像他這樣的紅二代才有資格掌握這個江山。因此,他在上位后不到十年時間內橫掃了中共黨內的其他派系,把所有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展現出高超的政治手腕。
在權力的遊戲中,習近平表現出極高的敏銳度。正如許多評論所指出的,他的決策風格顯示出強烈的使命感和個人意志。習近平多次表達對統一台灣的迫切願望,不少政治分析人士認為,這不僅是為了鞏固其國內權威,更是他真實的信念。對他而言,統一台灣是實現所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一環。美國情報機構的分析也表明,他確實在為「武統」台灣做準備。近年來,解放軍的軍事演習頻繁逼近台灣,軍事壓力不斷加大,逐漸形成了常態化的「擾台」行為。
儘管當前國際形勢、經濟制約因素以及解放軍內部的不穩定因素(例如近期火箭軍的清洗)都可能延緩「武統」的時間表,但獨裁者的決策往往不完全受理性因素制約。歷史上,不少獨裁者會在權力受挑戰、國家事務受阻時,選擇通過戰爭來鞏固權威。普京在烏克蘭戰爭中的決策就是一個例子。儘管戰爭對俄羅斯帶來了嚴重的經濟和外交後果,普京依然堅持推進,因為在他個人的意志中,這場戰爭關乎他作為領導人的「歷史使命」。
同樣,習近平的性格和決策風格也顯示出類似的傾向。疫情期間的「清零」政策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當政策已明顯導致經濟下滑、民眾生活受困,甚至引發廣泛的不滿和抗議時,他依舊堅持動態清零,直到最後一刻才放鬆。這種表現不僅是固執,更是一種極端的控制欲和意志力的體現。在他的決策邏輯中,個人意志和「歷史使命」往往超越民眾利益和經濟考量。
在未來,若台灣推動獨立,或者美國採取措施恢復與台灣的外交關係,再或者中共黨內出現對他的挑戰,習近平可能會採取激進的軍事手段,即使並不完全具備勝算。正如毛澤東晚年在權力受到威脅時不惜以「文化大革命」打破全國秩序一樣,習近平若感到個人威望和「歷史使命」受到威脅,也可能會採取極端措施。
總的來說,習近平的政治生涯深受其早年經歷和獨裁人格的影響,他的權力決策中帶有個人意志、民族情感和對毛澤東的強烈認同。在他眼中,統一台灣和維持中共的統治都是不可妥協的目標。儘管理性的因素可能影響他對台灣採取行動的時機,但一旦觸發某種心理刺激,習近平極可能會發動一場衝動而危險的戰爭。對於獨裁政權而言,權力集中於個人往往使得決策變得不可預測且充滿風險。正如歷史上的獨裁者一般,當個人意志成為國家意志時,戰爭也許只是一瞬間的決定。
來源:北京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