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始至終,習近平只在乎一件事

2024年12月24日 19:06

執政十余年,他的政策核心從未改變:通過強化國家控制與推進工業強國戰略,讓中國最終在全球經濟中佔據主導地位。然而,這一執念的代價是,經濟陷入了高債務、低消費和增長放緩的困境。

強化國家控制與工業強國計劃

華爾街日報報導,始終堅信「東升西降」的趨勢不可逆轉,儘管經濟學家和政府顧問提出諸多警告,他依然堅持以國家為主導的經濟模式。通過推動全面產業供應鏈,習近平試圖減少對西方高端技術的依賴,並增強在全球製造業中的地位。

在中美貿易戰期間,習近平加大對戰略行業的補貼力度,包括半導體、等領域。他還試圖限制出口關鍵原材料,如稀土、晶元製造材料等,以反制可能的關稅政策。同時,習近平試圖拉攏發展中國家盟友,通過「一帶一路」戰略擴大中國的全球影響力。

儘管如此,國內經濟的代價顯而易見:債台高築,危機四伏,經濟增長乏力。數據顯示,地方政府的表外債務已高達11萬億美元,這些債務大多來自為建設交通和基礎設施項目而舉借的貸款,其中不少項目最終成為失敗的投資。

失去的十年:不可持續的增長模式

習近平執政期間,增長在表面上保持穩定,但這主要是由不可持續的借貸和投資驅動。數據顯示,中國家庭消費佔GDP的比重僅為39%,而美國這一比重接近68%。儘管政府多次承諾提高消費水平,但實際行動卻少之又少。

泡沫是習近平執政的重大經濟挑戰之一。2020年,出台措施限制開發商過度借貸,結果導致房地產市場全面下滑。數以千萬計的房屋空置,購房者信心嚴重受挫。與此同時,房地產行業的危機進一步衝擊了地方政府的財政狀況,後者依賴土地出讓收入維持運轉。

通貨緊縮成為另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據決策圈人士透露,今年早些時候,高層曾收到一份警告報告,指出如果不採取緊急措施重振經濟,中國可能陷入類似美國大蕭條時期的通縮螺旋。然而,習近平對此輕描淡寫,甚至曾問顧問:「通縮有什麼不好?大家難道不喜歡物價更便宜嗎?」

政策優先:強化國家控制

習近平不僅在經濟管理上集中權力,還通過手段加強國家控制。他削弱了國務院在經濟事務中的角色,將權力集中到自己手中。與此同時,他整肅民營企業,限制企業家活動,導致中國民營部門的創新能力受到抑制。

為了推進工業強國計劃,習近平主導了一系列高強度補貼和政策扶持。儘管這些措施在短期內增加了某些行業的產能,但長期來看卻加劇了產能過剩和資源浪費的問題。例如,中國鋼鐵行業、電動汽車行業的過剩產能問題愈發嚴重,而這些領域過度依賴出口,也讓中國經濟更容易受到外部關稅政策的衝擊。

錯失改革機會

習近平的領導風格和政策選擇使他錯失了解決經濟結構性問題的多次機會。例如,儘管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已存在多年,但中央政府始終未能出台徹底的改革方案。地方政府仍在通過各種隱性融資手段累積債務,這進一步加大了未來可能出現金融危機的風險。

與此同時,中國對外技術依賴仍未顯著減少。儘管研究機構龍洲經訊(GaveKal Dragonomics)的報告顯示,中國對某些類型半導體和醫療設備的進口依賴有所下降,但高端晶元、航空航天和生物技術領域的技術差距依然明顯。

結語

自始至終,習近平的政策核心聚焦於國家控制和工業強國計劃,而非通過改革釋放經濟潛力。他的決策風格固化了中國經濟的諸多結構性問題,錯失了改革和創新的寶貴機會。在全球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中國經濟的可持續性和韌性正面臨嚴峻考驗。

原文鏈接自始至終,習近平只在乎一件事,來源:阿波羅網王篤若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