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倒閉潮」下,曾經最卷的專業也被拋棄了

2025年02月28日 21:23

曾經紅火一時的廣告學專業,在「」之下,正處在急速退潮中:自2013年以來,已有超過50所撤銷了廣告學專業,那些還沒撤銷的高校,相應的本科招生計劃也在大幅縮水,因為就業率之慘淡,前所未有。

廣告是經濟的晴雨表,畢竟任何品牌的市場活動都離不開廣告,在中國廣告市場規模仍舊高企(2023年高達1.3萬億元)的情況下,為何學廣告的卻會「畢業即失業」?

「專業」值幾個錢?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廣告學專業的倒閉,只是剛剛引起外界注意,但在這表象之下,內在的癥結早已盤根錯節多年,對熟知內情者來說,走到今天這一步,一點都不意外。

1999年,我從廈門大學讀完四年廣告學專業回時,正趕上廣告業的黃金時期。經濟整體繁榮向上,知名品牌隨便做做廣告都能賣得不錯;雖然不專業、不規範的現象隨處可見,但也因此,專業人才相當稀缺,那些年行業內招聘,常常都有一句「有4A經驗者優先」——所謂4A,即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dvertising Agencies(廣告代理商協會)簡稱,外資廣告公司基本上都是其成員,那是廣告人心目中的殿堂。

起初,業內還是按照17.65%的標準傭金計費的,但沒幾年,這個行規就在競標的激烈競爭中敗壞了,因為總有人能出價更低。

不出十年,「零代理」都出現了。有些代理公司出價之低,連行家都想不通它到底是靠什麼賺錢的。

本來,要在競標中勝出,取決於三個因素:方案、關係、價格。歐美等國或是法律規定、或是行業默認標準服務費不變,關係也透明,那就只能看誰的方案更出色。這也是專業廣告人的理想,然而在國內現實中,客戶並不總能判斷方案的好壞,有時關係決定一切(只要「搞定客戶」),如果客戶採購流程嚴格,那麼,價格的高低反正誰都能看懂。

其結果,很快就成了全世界最奇怪的一個市場:有客戶還願意付服務費,那簡直就是天使了,代理公司要麼靠創意收費,要麼依靠媒體返點度日——而這種「返點」,在歐美社會看來無異於商業賄賂,因為那是媒體激勵代理公司多投放自己。乍看起來,市場一片繁榮,客戶預算年年增加,但廣告代理公司的利潤空間卻年年擠壓。

廣告業的立足點,原本就是為客戶提供專業服務,尤其是出奇出新的創意,但在知識產權尚未完善、客戶自身又難以判斷創意好壞時,要指望被看作是「夥伴」(partner)來尊重,那就可遇而不可求了。

根據2016年的一項調查,歐美的廣告代理公司和客戶的合作平均持續6年,但在中國則只有2.3年,並且你的客戶每年會遇到你的競爭對手11次試圖來撬走。在這種情況下,你想要保住客戶,每一年都是漫長的苦戰。

在業內有一個自嘲的梗:「廣告人是神仙老虎狗。」那意思是說,客戶要什麼東西,你得像神仙一樣迅速變出來,像老虎一樣活力滿滿,服務態度還得像狗一樣。

不僅如此,廣告處於潮流前沿,必須不斷推陳出新,也極少有「一稿過」的,哪一次方案不是改了又改?這就使得這一行的加班加點尤其盛行,我在入行之初,就曾有連續加班40天的記錄,通宵都是家常便飯。

拿效果給我看!

網路廣告的興起,又帶來了新的挑戰。用戶(尤其是年輕用戶)的媒介接觸習慣很快就發生了變化,別說是廣告主,媒體人和廣告人也都措手不及,轉型不但痛苦,而且很難跟上節拍,因為新玩法層出不窮,老辦法很難應對新問題。

這不僅僅需要學習新的技能,更重要的是,由於網路廣告從觀看、點擊到購買的幾乎每個流程節點都可追蹤,結果首先就大大增加了工作量。一位原先做雜誌廣告多年的老廣告人就曾跟我感慨:「沒想到網路廣告這麼累人!以前雜誌多簡單?年初談定投放多少期封底廣告,印刷完寄出樣刊,就坐等收錢了,現在呢?簽下排期之後,有得好忙活了,每天都有整不完的數據。」

我第一次感受到廣告業的危機,始於2016年第三季度。那時全國都出現了,導致原先的營銷模式走不通了。當時有位杭州的客戶向我坦言:「我幹了20多年廣告,越干越怕。早先,只要廣告投下去,銷量就能起來;但現在,扔3000萬下去,可能一點水花都沒有,我不知道出了什麼問題,好像原來的經驗都不起作用了,為什麼看了廣告不買了?那些願意買的消費者在哪裡?怎樣才能打動他們?我不知道。這時候就尤其需要專業廣告人的專業建議。」

也是在這種市場需求推動下,「效果營銷」(或「品銷合一」)開始興起。業內一直有個著名的故事,一百多年前,美國商人約翰·沃納梅克對他的廣告代理商抱怨說:「我知道有一半的廣告費浪費了,但我不知道浪費的是哪一半。」現在,有了數字技術,品牌主要求看到實實在在的效果轉化,這意味著,廣告不僅是提供「創意」了,還要為客戶帶來切實的銷量——它不再只是一門藝術,還得是基於投資回報率(ROI)計算的科學

與此同時,為了提升效果,就得面向不同潛在顧客展示不同的廣告,所謂「千人千面」。不用等到AI問世,一向走在潮流前沿的廣告,早在十年前就已實現了根據給定的元素一次生成不同的畫面,分別向不同群體展示。

對老派的創意人來說,這又是沉重一擊,因為廣告創意其實往往就是「舊元素的新組合」,真正無中生有的全新創意是極少的。一位曾多次獲獎的創意總監就曾灰心地自嘲:「我們這些人,以後只能去修鋼筆了。」

並不是沒有人看到潮流趨勢,但看到未來是一回事,如何轉型是另一回事,很多人還沒反應過來,猛然發現「未來已來」。

晚至2010年,電視廣告還佔據國內廣告市場高達2/3的份額,不出十年,網路高歌猛進,頭條系的廣告收入已經是的四倍,並且差距還在不斷拉大,畢竟,還有多少年輕人在看電視?

已成為刷一代的主要媒體接觸渠道。根據監測公司秒針發布的《2022中國數字營銷趨勢》顯示,76%的成熟廣告主與79%的新銳廣告主都考慮增加社會化營銷的投入。

這些年裡,幾位業內的老朋友曾和我認真地討論過,廣告公司以後還會存在嗎?隨著網路平台的崛起,一些強勢的客戶甚至可以直接和平台對接,那麼廣告代理公司還有什麼核心競爭力?廣告代理公司手裡既沒有技術,也缺乏媒介資源,更沒有抓住內容,僅僅靠創意和賺取媒介差價,那遲早會走不下去。

最後我們自嘲,如果還有幾年活路,那是因為平台看不上這點利潤,沒必要為此養一堆人,還是寧可扔給廣告公司做。

市場不能沒有廣告,那要什麼樣的廣告人?

到了這一步,廣告學的危機也就大局已定了。二十年前,廣告學子畢業後向往的都還是4A這樣的殿堂,是真心會為「創意」二字而激動;但近些年來,4A的光環褪去,廣告人也不再被看作是高級白領,是廣告主尊重的合作夥伴,倒變成了打雜的執行人員,新一代廣告學子畢業之後,更多人都務實地選擇甲方或平台了。

問題還不止這樣。近年來數字技術眼花繚亂的發展,對高校的廣告教學也帶來了深遠的衝擊,因為太多數字營銷的玩法都太新了,教材根本跟不上,與市場前沿至少有兩到三年的時差,也就是說,學生一畢業就可能發現自己所學的東西早就過時了,而他們的老師,恐怕已經好多年沒在數字營銷的一線待過了。本來,這個問題可以通過高校和代理公司的交流合作來解決,但市場變動如此劇烈,這樣的機制從未真正建立起來。

無論是廣告代理公司、甲方還是平台,都希望最好「來了就能用」,問題是,讀完廣告學畢業的,專業優勢又究竟在哪裡?在國內高校,對廣告學這個專業的定位有著極大不同:有些設置在新聞傳播學院下面,有些放在藝術系下面,還有的則是放在文學院底下,也就是說,雖然都叫「廣告學」,但其側重各有不同,因為廣告作為一個典型的交叉學科,似乎「都會一點,但又都不精」。

我入行之初,有同事問我是學什麼專業的,我心想這問題好奇怪,我當然因為學廣告,才進廣告公司嘛——然而,沒多久我就發現,我才是例外,公司同事幾乎學什麼專業的都有,哲學、社會學,甚至生物學這樣和廣告營銷八竿子打不著的。

那時我一位同學實習完,向請辭,說想回去考,他老闆笑:「廣告有什麼好研究的?!」這差不多是業內的共識:廣告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以至於你的本專業如何,根本就沒那麼重要。

雖然現在這個專業、行業遭遇到了危機,但任何一個社會只要有市場經濟,就不可能不需要廣告,問題只是如何培養市場需要的人才、加速淘汰那些陳舊的知識體系,更好地對接高校和企業,而危機正是一次極好的反思現實困境的機會。

回頭來看,廣告這一行如此一言難盡,那些年裡為什麼還有年輕人願意投身進來?每個人的原因固然各不相同,但有一些是共同的:廣告這行能讓你看到各種最新潮的創意玩法,只要你願意,特別能學到新技能,絕對不會一成不變;雖然流動性很高,但這也意味著相當開放、自由,幹得不爽,大不了走就是了,每跳一次槽還是一次加薪機會;最後,同事通常都非常年輕(40歲以上都很少),不講究什麼森嚴的官僚等級,那種團隊氣氛你一旦喜歡上,不僅會懷念,有時甚至情不自禁感到熱血。

不誇張地說,廣告就是商業社會這個礦井裡的金絲雀,因為任何經濟的冷暖、消費心理變動、營銷手段的革新,廣告業的反應都是最靈敏的,因而承受的震蕩也最大。

從這一意義上說,廣告專業的困境,並不只是一個學科的掙扎,而是折射出商業環境在急速變動時期的種種問題。真正的關鍵不是學了廣告好不好就業,而是應當健全並完善商業機制,讓年輕人能儘可能自由地發揮自己的創意,那才能更好地激活社會的商業活力。

來源:維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