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釋放了一個不祥的信號

2025年03月12日 1:07

轉自:新世紀,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

dawson  知乎

中國的商人里,論嗅覺,還得是,什麼馬雲啊、王健林啊、柳傳志啊,離李超人還有八條的距離。在全球的舉動,代表著他的一些觀察和判斷,因此可以看成某種信號的釋放。

2025年3月4日,我們國內正在準備大會的時候,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此。李嘉誠悄悄幹了一件大事:

以228億(約合1657億元)向牽頭的財團出售全球43個港口資產,其中包括兩端的戰略港口。

這個時間點看似很巧妙,在這之前,剛剛與澤連斯基吵了一架,更早之前,特朗普宣稱要收編運河。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這麼大一筆生意,還牽扯到跨國政商各方利益,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談成,也就是說,這筆生意從醞釀到談判,一定進行了相當長的時間,也就是說,李嘉誠在很久之前已經掌握了一些非常重磅的信息,乃至判斷出了世界政治走向。

我們該怎麼看待這件事呢?

交易背後的地緣政治風暴

巴拿馬運河作為連接太平洋與大西洋的”咽喉要道”,承載全球6%的海運貿易量,其戰略價值不言而喻。李嘉誠自1997年以2200萬美元低價獲得巴拿馬港口25年特許經營權后,通過數億美元改造將其打造成年吞吐量超400萬標箱的”現金牛”,並在2021年續約至2047年。

2024年特朗普重返白宮后,多次宣稱”奪回巴拿馬運河控制權”,甚至威脅動用軍事手段。巴拿馬政府迫於壓力退出”一帶一路”,轉而向示好。李嘉誠作為運營方,雖無港口所有權,卻因資本背景被貼上地緣標籤,面臨政策風險。

貝萊德作為美資巨頭,接手后可依託美國政治影響力降低運營風險。交易完成後,貝萊德將控制全球10.4%的集裝箱吞吐量,深度嵌入巴拿馬運河運營體系,與形成共振。

下的避險與套現

李嘉誠的決策始終以”不賺最後一個銅板”為核心。此次拋售港口,體現了其對全球貿易趨勢的預判:

逆全球化衝擊港口業務:全球海運貿易增速從疫情前的5%降至2.5%,港口行業利潤率從20%下滑至15%。關稅戰、區域化貿易興起及地緣衝突加劇,使得重資產港口面臨不確定性。

高位套現的財務智慧:228億美元估值對應EV/EBITDA約15倍,顯著高於行業平均的9-10倍,且交易為長和帶來190億美元現金,凈負債率從23.6%降至18%以下,極大優化財務結構。摩根大通指出,巴拿馬港口對長和的EBITDA貢獻不足1%,出售對整體業務影響有限,卻可鎖定未來25年的收益。

從全球化擴張到地緣避險

李嘉誠的資產布局始終遵循”低買高賣”與政治敏感度雙重邏輯:

“西退東守”策略:保留中國內地與香港的鹽田國際等港口,既因政策限制,亦因中國製造業的全球競爭力為本土港口提供韌性。而歐洲能源轉型(如收購英國風電場)、中國投資(如威馬汽車)成為新方向。

歷史經驗的重演:2015年拋售內地房地產、2020年出售歐洲電信塔資產,均體現其”危機前置”思維。此次港口出售與1999年千億套現英國Orange如出一轍,再次驗證其”逆向投資”哲學。

未來啟示:全球資本流動的新範式

李嘉誠的撤退釋放了多重信號:

地緣政治主導商業決策:資產價值不再僅由市場供需決定,大國博弈與政策風險成為關鍵變數。

現金為王時代回歸:全球經濟波動下,流動性優於長期資產,190億美元現金為長和提供了收購低估資產或派息的靈活性58。

區域化替代全球化:港口等傳統全球化基礎設施面臨價值重估,區域供應鏈與本土化投資更受青睞。

李嘉誠的港口拋售,既是商業層面的高位套現,更是地緣變局下的避險選擇。

其操作揭示了資本在全球化退潮中的生存法則:

敏銳捕捉政治風向,果斷調整資產配置,以流動性抵禦不確定性。這場交易不僅是商人的精明算計,更是全球化時代終結的註腳——當大國博弈成為主旋律,資本必須學會在夾縫中舞蹈。

發佈於 2025-03-07 22:26・IP 屬地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