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來了,近5億中國人卻要遭殃了

2025年03月22日 8:44

來到三月中下旬,全國天氣終於回暖了。

一夜花開,景色很好,但很多人眼淚汪汪、鼻涕不斷——春天,這個人又愛又恨的季節。

毛絮飛舞,需要全副武裝。戴口罩的人一點也不孤單,你會發現,身邊飽受過敏性、結膜炎、濕疹等困擾的人越來越多了。

過敏,為何成了現代人的集體困擾?

01

,南塵蟎,過敏人哪裡都不好躲

過敏,看似是個小問題。持續發作起來,有人覺得「生不如死」。

作為全球第六大慢性病,世界衛生組織估算,全球約有30%-40%的人被過敏所困擾,總人數可達25億。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學者預計,若按照40%人口患有過敏性疾病,全國過敏人數可超5億。

過敏發作,不只是打個噴嚏那麼簡單。其中,最常見,但有些過敏者的癥狀可能伴隨哮喘、結膜炎,或者皮炎/濕疹。

即使是很多人患有的鼻炎,應對癥狀也並不容易——長期堵塞,鼻涕不斷,導致大腦終日昏沉、睡也睡不好。這些影響生命質量的疾病體驗,過敏性鼻炎者都懂。

而春天,恰恰對過敏體質並不友好。根據美團買葯健康指數,3月以來,全國抗過敏用藥需求明顯上升。以3月1日為基點,到3月18日,抗過敏用藥需求增長了24%,像氯雷他定等抗過敏「續命藥物」會進一步熱銷。

分區域來看,三月上旬,鼻過敏搜索量最高的地區是華北地區(如、天津、濟南、濰坊),其後是華東(如金華、南京)和華南(如東莞、中山)。眼過敏的地區分佈也基本相似,華北依然高居榜首。

春天來了,近5億中國人卻要遭殃了

近期「元兇」,是漫天飛舞的花粉。3月主要是柏樹、楊柳科、桃樹花粉,4-5月則是樺樹、梧桐和白蠟等樹種花粉組合。濃度最高時,可結成肉眼可見的「煙霧」。

 alt=

圓柏花粉散播成「霧」,圖源小紅書網友@哇塞姐

科學認為,花粉顆粒含有特定蛋白質,當這些蛋白質被錯誤識別為有害物質時,身體會釋放組胺等化學物質來對抗它們,從而引發打噴嚏、流鼻涕、眼睛發癢等過敏癥狀。

如果你對,即使你沒有出門賞花,也可能中招。開花期間,花粉粒隨風飄散,通過頭髮、衣物、窗戶、空調進入生活空間。

根據「全國花粉監測網」,3月20日,北京、蘭州、南寧、南昌等城市的花粉過敏指數就處於「極易引發過敏」的警戒水平。

春天來了,近5億中國人卻要遭殃了

能躲過花粉,過敏人也很難躲過塵蟎。理論上,粉塵蟎和屋塵蟎全年存在於室內環境,在溫度適宜、濕度較高的春夏秋季節達到繁殖高峰。

一份對過敏原的系統調研,選取了三個代表城市,西部重慶、中部武漢和北部鄭州,發現塵蟎是目前最主要的過敏原。在過敏性鼻炎患者人群中,對粉塵蟎和屋塵蟎的過敏率分別高達66.9%和64.1%。

其次則是花粉,過敏性鼻炎患者對其過敏的比例在10%-20%之間。而貓毛(皮屑)、狗毛(皮屑)過敏的比例其實沒有想象中高。

 alt=

具體來看,由於地理環境的差異,南北方人對花粉、塵蟎的敏感度不太一樣。比如,楊柳、樺樹等風媒花植物多生長在北方,花粉輕盈,飄散遠、濃度高,春季少雨又疊加大風,會增加呼吸道敏感性。

根據廣州醫科大學呼吸疾病柄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從比例來看,在過敏患者中,北方人對花粉的過敏率高於其他區域,尤其是南方沿海地區。

反過來,南方相對潮濕溫潤的氣候,也讓屋塵蟎、粉塵蟎有了理想溫室。沉浸式待在「高濃度」的塵蟎環境中,持續刺激免疫系統,南方患者對塵蟎的過敏率更高。

據該實驗室學者李宛珈等人的另一份研究,在廣州,蟑螂(24.14%)是僅次於塵蟎的吸入性過敏原,原因也是一樣的——因為蟑螂多。免疫系統選擇「敏化」而非「耐受」。

春天來了,近5億中國人卻要遭殃了

當然,由於氣候變暖和城市綠化模式改變,南方一些城市的花粉過敏情況也在增加。比如前面提到的3月20日花粉指數警戒城市,南昌、武漢等位於南方。

02

過敏癥狀年輕化,都市人更易感

「以前人們根本不會過敏,現在怎麼越來越多了?」

這是事實。無論花粉、塵蟎過敏,還是其他過敏原形式,的過敏率整體有所上升。

根據廣州醫科大學研究,2018年對比2008年,對花粉敏感的25-44歲成人鼻炎患者和15-24歲對動物皮屑敏感的鼻炎患者大幅增加。

重要的是,過敏人群特徵趨於年輕化和城市化。疊加起來,體現為城市存在普遍的過敏問題。現在,大城市的中小學里,有過敏性鼻炎是班上的「標配」。

據另一份來自廣醫科呼吸疾病柄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城市兒童哮喘患病率為6.6%,是農村兒童(2.5%)的2.6倍;過敏性鼻炎有數倍差距,城市兒童為23.2%,農村兒童僅為5.3%;濕疹方面,城市兒童患病率達34.1%,也高於農村兒童的25.9%。

 alt=

年齡上看,無論城鄉,年輕人的過敏問題都遠比老年人普遍。城市18-29歲年輕人過敏性鼻炎患病率高達11.1%,比70歲以上老人(6.3%)高出近一倍。農村地區雖然整體水平較低,但年齡分佈趨勢相似。

歸根結底,家族遺傳,在過敏問題中扮演著重要因素。研究顯示,過敏家族史是兒童過敏的頭號預測因素——擁有過敏家族史的兒童患過敏的風險是未有相關因素兒童的4.84倍。

成人的首要風險因素也跟家族史有關,擁有哮喘家族史的患病芭率是未有相關因素人群的3.99倍。

一代接一代,過敏似乎跟我們綁定。而其他重要風險因素,還包括花粉過敏史(2.41倍)、食物過敏(2.29倍)、抗生素使用(2.08倍)等。對兒童而言,吸二手煙(1.70倍)、是男生(1.58倍)和家裡養寵物(1.56倍)也會略微增加一些概率。

春天來了,近5億中國人卻要遭殃了

也就是說,如果你是年輕人、男性、又生活在城市、又有家族過敏史,那你已經處於過敏高風險的境地。

03

身體過敏,因為我們太乾淨了?

家族遺傳,可以解釋後代過敏的一部分原因。但為啥都市人的過敏日益高發,三十多年前就有人關心這事。

1989年首次提出的「衛生假說」認為:我們的生活環境太乾淨了。英國流行病學家大衛·斯特拉坎發現,家庭中兄弟姐妹越多,孩子患過敏的風險就越低。他認為,早期接觸微生物有助於免疫系統的健康發育。

免疫系統是需要「鍛煉」的。

當我們的生活過於衛生,免疫系統沒有足夠的訓練對象時,它可能會過度警覺,將無害物質誤認為威脅。這就像一支閑置的軍隊,沒有真敵人可打,就開始自我演習,把花粉、食物蛋白等無害物質當成了入侵者。

因此,「過敏就是免疫力差」的觀念是個誤區。過敏往往是免疫系統「太活躍」了,而非「太虛弱了」。否則,老年人應該比年輕人更易過敏才對。

支撐「衛生假說」的重要時機是新冠疫情。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團隊研究發現,疫情期間出生的嬰兒過敏症發病率同比疫情前增長了49%。

研究者推測,疫情期間的頻繁消毒、減少社交和口罩佩戴,導致嬰兒腸道微生物的多個關鍵指標明顯下降,包括微生物豐富度、多樣性以及抗菌肽和抗生素抗性基因豐富度。

這些變化影響了嬰幼兒免疫系統的發育,使得他們面對外界環境時更容易產生過敏反應。

 alt=

除了「太乾淨」,過敏人數的增長還存在諸多因素,很難一概而論。

比如,讓你感到宏觀的全球變暖問題,導致了花期延長。植物花期一久,自然釋放更多花粉。前面提到,面對過敏原,紊亂的免疫系統往往選擇「敏化」而非「耐受」,因此暴露越多,過敏反應越嚴重。

新冠「陽康」后的「長新冠」,也是一個潛在因素。頂刊NatureCommunications刊文發現,新冠與過敏性疾病(尤其是哮喘和過敏性鼻炎)的長期風險增加顯著相關,至少在「陽康」半年後都會存在。

此外,都市生活更高的精神壓力(長期焦慮、失眠)、飲食結構(高脂飲食、高添加劑攝入),都可能提升過敏風險。

至於個體,何時開始對何種要素過敏,是多種因素混合的結果。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小時候不過敏,成年後換個工作、換個城市,甚至什麼變化都沒有,有一天就突然過敏了。

一旦有了過敏底子,根治很不容易,鍛煉仍是有效辦法。在這裏,鍛煉的目標不是簡單地「增強免疫力」,而是幫助調節和平衡免疫系統,使其區分真正的威脅和無害物質,減少過度反應。

過敏是我們享受城市文明的一點小代價。保持衛生依然很重要,但如果想要抵禦過敏,也許我們確實需要「臟」一點點——當然,是意義上的「臟」。

周末去郊外鍛煉,讓身體「接接地氣」,或者在陽台上種幾盆植物,製造一點大自然的氛圍,說不定就是最好的「過敏疫苗【小編推薦:顯微鏡學家發表對四家疫苗公司的成分分析】」。

 

來源:穀雨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