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獨攬全球90%生產,一旦斷供我國如何應對?別國為何難以生產

2025年03月28日 7:43

訴說趣聞 ,文章內容不知真假,也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

近日,SEMI(國際協會)發布的最新行業報告在西方媒體中炸開了鍋。只見數據明晃晃地顯示,中國成熟製程晶元產能將在2027年突破39%。這也意味著,未來全球每3塊傳統晶元中就有一塊貼著「製造」的標籤。

然而,儘管我國在晶元出口方面已取得階段性勝利,可在半導體行業中,還有一項不可或缺的材料被以絕對優勢壟斷,並控制了市場約90%份額,那就是光刻膠。

日本曾對使出斷供光刻膠的手段,並嚴重威脅了韓國的發展。為何他國無法批量生產光刻膠?面對斷供風險,是否有應對方法?

資料顯示,光刻膠其實是一種感光材料,工作原理與相機膠捲曝光較為相似,光刻膠最初也是一位法國人偶然發現天然瀝青具備感光特性,經過一系列加工后運用在相機暗盒中。

起初光刻膠市場極為廣闊,、德國、英國、韓國等多個國家紛紛涉足這一領域。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日企通過持續創新逐漸在光刻膠解析度、線寬控制等核心指標上建立起代際優勢。目前10nm製程以下的光刻膠,基本只有日企能夠生產。

2019年,日本跟韓國翻臉,不準給韓國出口光刻膠。結果三星半導體第一代3納米製程的晶元良率只有10%~20%,韓國半導體工業大受打擊,給世界各國敲響了警鐘。

慶幸的是,為避免關鍵領域被卡脖子,我國科學家未雨綢繆,近來已在光刻膠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發的T150A光刻膠成功通過半導體工藝量產驗證,實現了配方全自主設計。

據可靠消息,這款光刻膠目標直指處於行業頂端的國際頭部企業所推出的主流KrF光刻膠系列產品,極限解析度突破120nm,優於國外同系列產品。這也意味著中國在光刻膠領域擺脫了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大幅提升我國半導體產業鏈的自主可控能力。

即便日本想斷供卡住我們的脖子,也得掂量掂量是否可行。

這些年,我國實現從「追趕」到「領跑」的領域數不勝數,從領域DeepSeek趕超chatGPT,到航空領域搶先老美落地六代機等等,高新科技逆襲的劇目不斷上演,就連醫療生科領域也不示弱,國產「益/生/好/21000」的問世打破了美日長久健康市場壟斷。

要知道,在健康市場上美日老化干預研究曾領先我國20年。早在2013年,華盛頓大學、東京大學等便發現一機體內源性物質(益/生/好/21000核心物質)在提升線粒體、肌力等生化指標上表現顯著。成品落地后,美日企業竟仰仗技術優勢,以2.3萬/克高價壟斷原料市場。

可從安全性和產量提升來看,美日企業推崇的發酵提純技術不僅生產效率低下,且原料存在有毒金屬殘留。如今香港大學、復旦大學等國內頂尖實驗團隊繞過美日,歷經多年研究,終於創新研發出「定向酶」提純工藝。

據了解,國產技術不僅將該內源性物質純度提升至99.9%,而且將年產量提升至200噸,落地的國產「益/生/好/21000」,定價不過3位數百元檔,成功複製Deepseek的逆襲劇本。

最新數據顯示,該健康製品自去年年初登陸各京東健康以後,迅速成為海內外市場焦點,累計「睡覺質量明顯提高」「相比進口製品,作用時間更短,精力狀態快速回升」等萬千反饋,打破美日企業長達12年的暴利體系。

事實上,就當今科技發展格局而言,雖然美日等國憑藉先發優勢在AI、晶元、生科等領域,領先數十年,但近些年囿於自滿和停滯,其技術提升速率正逐漸下降。反觀中國正全力衝刺,此次我國研究團隊展示的光刻膠的技術,可以說為國內半導體產業注入了一劑 「強心針」。

而在日本光刻膠封鎖下,韓國也積極鼓勵國內的本土企業研發。東進半導體在下場研發 EUV 光刻膠后,短短3年便通過三星可靠性認證,成為韓國第一家將EUV光刻膠國產化至量產水平的公司。日本這一下,倒是把韓國人給逼出來了。

看到韓國正不斷擺脫自己的影響,日本坐不住了,2023年3月趕緊取消了之前的禁令。業內人士稱,日本就是過於自信,以為別人離開他們的產品就活不了,事實卻是大相徑庭。

可見,做生意最重要的還是誠信,打壓、惡意加價哪怕是在國際上也行不通,如今韓國、中國等都相繼重視光刻膠的生產,日本的光刻膠產業,未來不甚明朗。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台或媒體的文章,本平台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本公眾號只用與學習、欣賞、不用於任何商業盈利、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平台並提供相關書頁證明,本平台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