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風味極佳,營養十分不俗的飲品,酸奶在我國奶製品的銷售市場中一直都佔據著很大一塊地盤,但隨著這次315前後的不斷爆料,不少人這才發現,原來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追捧熱衷的酸奶竟然並不是真正的「酸奶」,反而是充斥著「科技與狠活」的糖水。
其中七個較為著名的酸奶品牌更是全軍覆沒,六個都在曝光后不久宣布下架,但從店鋪銷售的數額來看,把它當成酸奶進行購買的消費者似乎並不少見。
名為酸奶的「假酸奶」
3月12日,一位來自北京的消費者崔女士向新京報記者反饋了一則信息,表示她此前網購了一箱酸奶,雖然產品包裝上寫的是「紐西蘭酸奶」,但在包裝下方卻用很小的字標註了是風味酸奶飲品。
導致她這70多歲的老人第一時間並沒有發現這是酸奶飲料,直到買回來喝下去發現口感不對以後,這才發現自己已經上當了。
對此,不少人可能會認為,商家已經在外包裝上標識有風味飲品的字樣,顧客沒看清楚,應該是屬於顧客自己的問題,再加上現在一些網路交易平台上大部分商家都會採取類似的做法,很多人也都對這個問題的並不在意。
但實際上,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認知,根據我國食品安全方面的相關規定,風味飲料或者含乳飲料產品包裝如果只凸顯出酸奶的名稱。
有意或者無意將飲品或者飲料等內容不表示在正面或者隱藏等行為都屬於是違規行為,直接涉及到了虛假信息欺騙消費者,嚴重的甚至可以直接構成欺詐。
而且在記者的走訪調查中還可以發現,在他們所測試的七款「酸奶」產品當中,僅僅只有3款蛋白質含量滿足《含乳飲料》標準,其餘四款均不符合,但在蛋白質和脂肪含量等其他方面,則沒有一個產品符合國家標準。
食品行業專家對此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表明這類產品的營養價值很低,本質上就是一種用食品添加劑勾兌而成的「小甜水」,成本價格也每瓶也不到一元,所以這也就導致產品被封以後,商家可以立即換包裝重新售賣。
消息一經報道,國內多個地區的市場監管部門也迅速介入調查,據業內人士透露,這類擦邊酸奶的主要銷售目標是較為偏遠的四五線城市或者縣城以及一些批發市場,網店的銷售只算是小規模銷售。
而這7款酸奶因在經過媒體報道以後,有6款也立即宣布下架,其中不乏乾脆清空所有商品的店鋪,不過在面對記者的採訪和詢問時,這些店鋪也都擺出了「沒貨」、「活動結束」或者「店鋪升級」一類的借口。
至於這些已經被報道的擦邊酸奶以外哦,同時也有著其他未曾被官方報道的「假酸奶」在繼續進行售賣,這也不禁讓人感到疑惑,究竟是多麼龐大得了意義,才能促使這群人前赴後繼的去製作這種假酸奶來銷售呢?
酸奶背後的成本
不同於這種用「科技與狠活」勾兌而成假酸奶,正常的常規酸奶在我國的銷售市場其實並不算太過廣泛,尤其是在近些年,酸奶的市場需求不斷下降,低溫酸奶的價格也開始不斷下滑,導致原本採用高價策略來進行盈利的酸奶經銷商們變得苦不堪言。
據媒體報道,很多市面上兩位數以上的酸奶製品,在生產成本方面的支出其實並不會超過五、六元,甚至部分高級酸奶和普通酸奶之間也並沒有什麼營養上的明顯差距,只是雙方在營銷策略方面有所不同。
部分專家更是推測,酸奶的毛利潤可能在30%-60%之間,接近普通牛奶毛利潤的兩倍,這也足以證明酸奶市場到底有多麼暴利。
但隨著高端酸奶市場的萎靡,民眾改的需求逐漸開始從高價轉變向低價,尤其是針對那些低價酸奶,更是很輕易的就會成為許多普通家庭的熱衷對象。
不過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相較於其他奶製品來說,酸奶本身製作成本就不算太低,從牧場到工廠,各個工序都有著十分嚴苛的標準,將其稱為與時間賽跑也毫不為過,這就導致酸奶成本直接增高。
如果原來賣的貴利潤高還好,但隨著酸奶市場的萎靡和盈利的下降,也多少影響到了一些正常酸奶經銷商的經營,開始向其他方面轉變策略來獲得盈利。
而對於那些個利用科技與狠活製作「假酸奶」的人來說,他們只要用一些添加劑和乳製品進行勾兌,很容易就可以做出一個打著「xx酸奶」名號的酸奶飲品,以一元不到的成本價獲得幾倍的利潤,尤其是那些個發展較為落後的城市當中,也鮮少會有人關注這方面的內容。
一來二去之下,也就衍生出了眼下較為龐大的「假酸奶」市場,再加上平台及其他部門哎監管上有所不足的原因,導致種種處罰行為和監管並不能落實到位,很多「假酸奶」的不法商家可以輕易的通過更換鏈接和店鋪等手段實現「0成本重新開始」。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想要將這些「假酸奶」情況徹底整治乾淨,也必須要相關部門予以重拳,最大限度的對這些不法商販進行懲罰,同時擴大監管力度,對違規者進行下架、罰款、吊銷執照等一系列處罰,最終還給消費者們更加安全的消費市場。
免責聲明:【文字圖片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若涉及版權問題,請原作者聯繫我們刪除處理,我們只做分享,不用於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