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自製客機 仍無力替代波音

2025年04月27日 16:49

作者: 李冬琪

全球主要由兩大巨頭主導:公司(Boeing)和歐洲的空中客車公司(Airbus),不過中國試圖在這兩大巨頭中分一杯羹。 2023年第1架國產大飛機飛往,成功實現商業首航,但大肆吹捧的C919,卻遭抓包仰賴歐美零件,至今也沒有取得歐美適航證,的挑戰,真的有辦法在全球航空市場中突破嗎?

全球航空市場長期由波音公司(Boeing)和歐洲空中客車公司(Airbus)主導,卻試圖以國產C919打破這一格局。2023年,C919完成從上海飛往北京的商業首航,大肆宣傳其為自主研發的里程碑。然而,C919依賴歐美關鍵零部件、未獲歐美適航證,以及頻發的技術與服務爭議,凸顯其挑戰波音與空客壟斷的艱難處境。中共的航空雄心能否在國際市場突圍,備受質疑。

C919發展歷程與現狀

C919由中共國營企業中國商用飛機公司(,COMAC)研發,從2007年立項到2023年首航,耗時15年。截至2024年底,C919累計交付16架,其中東航接收10架,南航和國航各3架,多通過融資租賃方式交付。中國商飛總經理賀東風2023年宣稱,C919未來國產化率將超85%,計劃2025年產能達75架,2029年達200架。然而,2024年范堡羅航空展上,C919未獲國際訂單。越南航空執行長Le Hong Ha去年6月明確表示,因C919僅獲中共適航證,暫不採購。

依賴歐美零部件的技術瓶頸

儘管中共宣稱C919為「國產」,其關鍵零部件高度依賴歐美。根據X賬號「作家崔成浩」披露,C919的電力系統、氣象雷達、飛行控制、燃油系統、門信號系統、、飛行記錄儀、火災探測系統和起落架等,均由美國公司製造。FlightGlobal早在2017年指出,C919首飛雖象徵中共航空雄心,但在國際市場接受度和歐美適航認證方面面臨挑戰。地緣緊張加劇,中共隨時可能面臨技術「卡脖子」風險。

中美貿易戰進一步暴露C919供應鏈脆弱性。2025年2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對中共商品徵收34%關稅,最高可達245%。中共反制要求國內航空公司暫停接收波音飛機及購買其零部件,但此舉被質疑自損,因C919核心部件依賴美國製造。中共媒體稱,長江-1000A國產發動機已完成測試,預計2027年年產150架,2028年國產化率超80%,目標2035年實現90%國產化(機體95%、引擎50%、航電70%)。但目前,C919仍以歐美系統為主。

研發成本激增與負面爭議

C919研發成本從2008年預計的95億美元,暴增至2023年超200億美元,且不含中國商飛上萬名員工的廉價勞動力。項目還因駕駛艙設計未考慮美國航空管理局適航標準、碳纖維材料不合格等失誤,導致多年研發成果報廢,最終改用波音和空客已淘汰的鋁合金材料。

乘客體驗問題頻發。2023年東航試營運期間,C919出現航班取消、左發動機反推故障等,備件不足導致修復困難,東航未正式回應。2024年,乘客反映東航MU9197航班行李架漏水,空乘發放紙巾應對,引髮網絡熱議。電台報道,原廣州公務員鄧海燕因批評C919為「山寨組裝貨」遭施壓刪文,相關負面消息均被中共官方屏蔽。

中共航空市場與波音依賴

中共是全球最大航空市場之一,但波音737、777、787等機型仍是主力。截至2025年3月,中共14家航空公司全波音機隊運營,廈門航空和海南航空的波音機隊佔比高達90.2%和84.5%。彭博社指出,波音在中共有35家直接供應商,中美關稅戰導致供應鏈受創,中共製造的零件出口面臨高關稅,美國航空業也受原材料漲價困擾。

前景與挑戰

彭博社評論,C919是中共戰略產業,意在挑戰波音與空客,但需多年努力並克服巨大阻力。目前,C919未獲歐美適航證,產能、供應鏈和國際認證仍是瓶頸。中國商飛稱正積極尋求認證,欲進軍國際市場。然而,技術依賴、成本超支、質量爭議及地緣政治風險,使C919的全球突圍之路充滿不確定性。

原文鏈接中共自製客機 仍無力替代波音,來源:阿波羅網李冬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