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M2餘額第一季度末升至304.8萬億元,這一標誌性事件被很多人忽略了!中國貨幣供應量為何快速增長?大量貨幣去哪兒了?通貨膨脹為何熄火?潛在增速為何下降?貨幣擴張、借債投資還能否持續?
要知道,2000年末M2僅13萬億元,2013年3月達到100萬億元,新增87萬億元,花費12年時間;2020年1月突破200萬億元,新增100萬億元,花費7年時間;2024年3月超過300萬億元,新增100萬億元,花費4年時間,這種速度舉世罕見,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人民幣匯率還保持穩定。
300萬億元是什麼概念?中國M2總量是美國的兩倍,接近美國、歐元區和日本的總和。美國150萬億人民幣,歐元區120萬億元人民幣,日本60萬億元人民幣,合計330萬億元人民幣,與中國300萬億元人民幣相當。
如果M2跟GDP對比就更加明顯:2023年,中國GDP是126萬億人民幣,美國GDP是197萬億人民幣(按離岸人民幣7.2匯率折算),中國M2是GDP的2.3倍,美國M2是GDP的0.76。可見中國GDP比美國的「含幣量」更高。也就是說,中國的GDP增長完全是靠貨幣超發促成的,這種摻水的GDP早年曾遭到原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猛烈抨擊。
最近網上都在討論高鐵票漲價水電燃氣漲價,政府有天然的通貨膨脹衝動,這不僅在金屬貨幣時代表現為偷工減料,劣幣取代良幣,表現在紙幣時代,就是非常輕易地印鈔。所謂通貨膨脹,說簡單點,就是這也漲價,那也漲價,生活必需品價格高歌猛進,手中的錢越來越不值錢。可以想見,如果收入增長趕不上CPI增幅,那麼,當前生活好的家庭可能被拖入一般水平,原先一般水平的可能僅能溫飽,而原來僅能溫飽的,則面臨生存危機。
歷史上中國財政部發行特別國債的次數不多,分別是1998年的2700億,用來彌補銀行資金缺口,對這個時期有印象的朋友應該知道,之後房地產市場開始逐漸起飛,毛票逐漸消失。第二次是2007年,全球經濟危機背景下,發行15500億,用來購買外匯儲備,做國家對外戰略資金儲備,為期15年。2017年發行6000億用來還舊賬,2020年發行1萬億用來抗擊疫情。進入2022年中國經濟出現明顯疲態,底層邏輯大家都知道,導致社會個人財富增長放緩,消費力減弱,社會投資降低。因此,2022年發行7500億國債,2023年發行1萬億國債。
來源:蔡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