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碎鐵飯碗越砸越狠!體制內「疼痛感」愈演愈烈
體制內的「疼痛感」今年會越來越強烈。
首先,今年可能是史上最卷的一年:
高考:1342萬名考生角逐高考,其中光是復讀生就達到了410萬,而今年的本科錄取名額才僅為450萬。
畢業:1180萬大學生將走出校園,截止目前,本科和碩博的offer率分別為45%、44%,超過一半的人找不到工作。
考公:2024年國考報名人數高達291萬,大增41萬,人數崗位比80:1,而兩年前考公人數才僅為130萬,兩年翻了一倍多。
而這三者恰好有著內在關聯:正因為就業形勢嚴峻,加入內卷大軍的人越來越多,於是人們更加打破投沖向考公和考編的隊伍,嚮往並追求編製帶來的穩定性和安全感。
但事實總是不如人願,一邊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而另一邊的體制內,卻在「加速砸碎鐵飯碗」:河南開展「531」機構改革,對省市各級組織進行50%、30%、10%的不同比例縮減。
山西各地開啟整編改革試點,逐步公務員行政編製,並且還將縮容省直機構的領導班子。
甘肅省發布的《行政編製精減方案》,按照5%的比例精簡省內機關。
去年中央發布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明確提出,中央層面要縮編5%,必須在2023年底前完成,而地方層面要根據本省情況進行縮簡,而且必須在2024年底前完成。
離「最後期限」只剩不到6個月時間,各地速度開始加快;自今年以來,至少已有江西、北京、天津、湖南、貴州、上海、河北、甘肅、雲南、江蘇、青海、陝西、廣西、福建、四川、湖北、重慶、廣東等18個省份相繼推進機構精簡相關工作。
此外,還有一大批地區正在清退編外人員。
而各地大舉「砸鐵飯碗」的背後,是行政支出和財政收入的「雙殺」:
一、行政支出不堪重負
列幾個數據大家感受一下:1)2012年,地方的行政支出佔到了政府可支配收入的30%,但到了2020年,這一數字飆升到了60%。
2)根據2023全國公積金報告,黨政機關有4800萬人繳納公積金,國企和集體企業則有3200萬人,整個「體制內」人數高達8000萬,如果再算上編外人員,估計就有1.5-2億人。
3)2023年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達到了10萬億,但也只能填補地方財政一半的缺口,大量省份仍然入不敷出,化債工作推進困難。
4)全國2800個左右的縣,人口在20萬以下的多達400多個,其中5萬人以下的袖珍縣有80多個,但無一例外,這些「小縣」和「袖珍縣」都配備了全套的行政班子、機構和人員。
5)全國各地的養老金也在告急,除了北京、上海等5個地區外,其餘省份全部處在養老金入入不敷出的情況中。
就是在這樣龐大的供養壓力下,財政也吃不消了。
二、財政收入連續下滑
相比于沉重的支出,收入的下降也是要命的。
今年1-4月,企業增值稅跌了7.6%,個人所得稅跌了7%,企業和居民的收入都在下降,最終還是傳導到了稅收。
契稅下降7.1%;土地增值稅下降4.5%,前者代表著居民買房交的稅,後者是開發商拿地交的稅,說明1—4月的房產市場和土拍市場的交易量都不好。
雖然這隻是今年前半段的數據,但卻實實在在是這三四年來下跌趨勢的一個縮影。
示意圖
而久被詬病的「土地財政」的地方賣地收入,自2021年見到8.7萬億的頂部后,一路下滑,到2023年只有5.8萬億元,跌幅超過33%。
而且這是全國的平均數據,大量省市尤其是一些偏遠落後地區,他們的賣地收入早已腰斬甚至腳踝斬。
進入2024年,趨勢並沒有改變,財政部數據顯示,國有土地出讓收入10536億元,進一步下跌了10.4%。
財政吃緊程度可想而知。
由此看來,縮編已經成為地方緩解財政危機的不是辦法的辦法,只能勢在必行了。
但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幾個獨特之處:1、「縮編」不等於「裁員」,有的把省級和市級的編製取消后,編製下沉到縣鄉兩級,原來的任職人員也下基層工作,即「減市補縣」。也有的是,退三補一或者退二補一,通過老人員的退休然後不再招人,來被動收縮行政人員隊伍。
2、除了事業單位,各地的公務員也有縮編,但普遍比例為2%-3%,不如中央5%的力度大,只是地方上是否有裁到大動脈的情況還未可知。
3、機構精簡反而是重頭戲,裁撤、合併了大量的冗雜機構,事權進行了合併和優化,而原來的人員也相應轉崗過去。
但無論如何,趨勢已經如此,砸碎鐵飯碗只會越砸越狠,體制內「疼痛感」以後將是常態。
- 🔥澳洲禁聞安卓APP,其它網站沒有的澳洲禁聞
- 🔥法國猶太老闆:神告訴我們,只有一位中國人能救人類
- 🔥華人必看:中華文化的颶風 幸福感無法描述
- 🔥解鎖ChatGPT|全平台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來源:馬江博說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