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群內消息,第一反應是不敢相信
昨天到處都在傳3C公司女員工因降薪導致房貸壓力大而跳樓,有圖有照片。
說實話我昨天看到群內消息,第一反應是不敢相信。
3C是哪個公司?
前年有個熱搜大家應該還記得,就是一個中金員工家屬曬出93年老公的工資條,月薪8.25萬,假惺惺的炫富「93年老公的收入水平,所以算是婚後財產么?」綠茶味拉滿。
瞅瞅,這張圖上的公司抬頭印著CICC,俗稱3C,即券商界的大頭部——中金公司。
三中一華,中信、中信建投、中金和華泰,任何一個在業內都是響噹噹,即使當下國字頭的金融企業普遍在降薪,但也不可能到跳樓的地步。
我更願意相信,降薪是一方面,最大的可能是很多糟心事碰到一起了。
房貸、股票、家庭的雞毛蒜皮、跟老公吵架,還有人說產前抑鬱,再疊加工作上降薪裁員,等等,負面情緒擠壓到一定程度,過不去那道坎,一念之差就是陰陽兩隔。
斯人已逝,就不多談對方了,單借這個事兒簡單聊幾句。
我在很早之前就反覆講過,券商內的投行等部門,薪資都處在行業頂尖。
有數據顯示,2021年,中金公司員工人均年薪約116萬元居首,其次是中信證券,人均年薪約95萬,第三是華泰,人均薪酬約89萬元。國泰君安、越秀金控、申萬宏源、浙商證券、中國銀河、國聯證券人均薪酬也均超50萬元。
後面根據每日新聞,2022年,中信排第一,人均年收入約84萬,中金排第二,人均約82萬,國泰君安74萬,華泰63萬,平均年收入超過50萬的有十幾家券商。
另有數據顯示,2023年,中信人均薪酬達79.73萬,中金69.72萬元,申萬宏源65.45萬,國泰、華泰、中信建投均超60萬,50萬以上的仍然達到13家左右。
從上面三年數據能粗略判斷出來,薪資確實在下降,但相對絕大多數行業企業,這薪資仍然是絕對的高薪,一年賺的錢頂得上很多人10幾年賺的。
像3C中金,去年薪資還在69.72萬的平均水平,哪怕極端點,今年再懶腰斬一半,起碼還有35個W,這薪資,仍然會比絕大部分人活的滋潤。
降薪這個事,中高收入人群這兩年體會比較深,今年尤為猛烈。
6月初,網傳公募基金公司降薪、一會兒網傳從前兩年年超300萬的全退、一會又傳超過290W要退薪。前面我也專門聊過,可以確定的是,已有國企旗下公募基金公司開啟降薪、退薪。
除了公募機構,銀行也在普遍降薪,而作為常年摘得金融機構收入桂冠的券商,尤其是券商里的與IPO等相關的頂流部門,降薪或者把金融行業薪資調整到正常水平更是大方向。
頂層從去初就明確提出:堅決破除「金融精英論」「唯金錢論」等錯誤思想。
一些券商內部也早已明確:券商也是國企,從此退出市場化競爭的行列,薪酬也要向常規的國企靠攏。
總而言之縮小貧富差距不是簡單的一句話!
高收入打工人遇到這種不可抗力大趨勢還是很殘酷的。
沒降薪前,賺1塊花2塊,一人月入五六萬,夫妻倆就敢貸款千萬、月供五六萬買大房子,買住大house,一年的物業費、請保姆等支出都不是普通打工人能承受的。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原先你月入五六萬甚至七八萬以上,現在,咔,一刀切到胸部甚至腰部以下,有人說降到腳趾頭也比我們多的多,話這麼說沒錯,但別忘了,很多支出是剛性的,尤其是債務支出!
中產最重要的債務往往就在房子上。
網傳3C那位女士的房貸記錄,說是2023年10月買的房,背負著1100多萬的貸款,貸款長達30年到2053年,每個月要還5萬多。貸款這麼多,當初首付起碼得300-400萬。
上海從東到西、從南到北,長寬幾乎各100公里,大上海實在是太大了,不同區域、不同地段、新房或二手房,樓市情況差別也非常大。
最近一兩年跌的比較狠的有兩種,一種是一些被炒的泡沫明顯過大的那種,另一種是邊緣的區及「城鄉結合部」。
今年上海出台「滬九條」,以前結婚才能買,現在單身狗也能買,以前要5年社保現在只要3年,首付和利率都在降低,等等。
大上海,經濟中心,有實力買房的基數擺在那裡,但凡降點門檻開點口子就能刺激一波「上車人」,效果很顯著,5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中,只有上海、太原兩個城市的新房價格環比上漲,分別漲0.6%、0.1%。
二手房交易量尤其扎眼,6月份上海市二手住宅成交2.6萬套,創近三年來的單月新高!
但是,交易量創單月新高,二手房價卻難言上漲,因為掛牌量始終居高不下。
想賣的人太多!
假如她在去年10月買了價值1500萬的房子,那極大概率在過去8個月,房價已跌了一波,至於降多少要看位置、看小區,但房價跌起來的時候跟瘋長的時候一樣嚇人。
說白了,抄底往往會抄在半山腰,跌個首付也並非不可能,大趨勢下,價格持平或上漲的可能性都太小了。
我始終覺得,大周期下,短期內的刺激很難扭轉大趨勢。
就拿上海來說,二手房交易在6月創造三年來單月記錄,而再具體點的呢?
成交量上漲的有嘉定、松江、浦東、閔行、長寧、青浦等區域,在上海待過的朋友應該知道,這些地方要麼較為偏遠,要麼有很多總價較低的老房子,這點從交易量能看出來,有數據顯示交易量最多的就是300-500萬的房子。
主要依靠這種剛能夠夠得著門檻或者有改善剛需的樓市消費者,就能扭轉樓市大趨勢?
個人覺得挺難的,房地產的體量太大,受居民高負債率、城鎮化接近完成、收入支出比、養老醫療等,種種因素疊加導致其下行,還是別輕言反轉為好!
房地產這個周期,沒人知道會持續多久,但不妨看看旁邊的小日子。
收入和資產都是彈性的,企業普遍降本增效,收入不穩;房價下行,跌沒首付不是夢。
但負債是剛性的,不會減少,只會隨時間增加利息,逾期還有滯納金。
這時候如果把家底壓在房子上,給自己加30年槓桿,那風險無疑就太大了。
- 🔥澳洲禁聞安卓APP,其它網站沒有的澳洲禁聞
- 🔥法國猶太老闆:神告訴我們,只有一位中國人能救人類
- 🔥華人必看:中華文化的颶風 幸福感無法描述
- 🔥解鎖ChatGPT|全平台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來源:燕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