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果不堪設想!這18個省,人口減少的城市,已經過半了

2024年09月09日 10:06

01

東北化,普遍化了

今天,繼續聊聊人口話題。

長期關注本號的人知道,本號對於人口話題特別重視。其原因在於,人口問題不僅僅是人口問題,而是整個經濟、社會、教育問題。

換句話說,,會衝擊經濟、社會、教育、養老乃至制度等。

2021年,中國人口增量創新低,2022年正式見頂開始負增長,當年減少了85萬人,2023年加速減少,減少了208萬人。

國家統計局披露:2023年年末全國人口(包括31個省、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員)140967萬人,比上年末減少208萬人。

如此人口趨勢之下,反映在地方上的情況,便是人口減少的地區越來越多。

去年,內地31個省市自治區中,常住人口減少的有20個,11個增加。2022年人口減少的地區為13個。

也即東北化,已經普遍化了。

東北由於早就進入了人口通縮階段,七普數據顯示,東北三省人口合計減少了1099萬人,成為人口減少最大的地區。

然而,現在回頭看,東北只是引路人而已。

大多數地區,曾經嘲笑東北,後來理解東北,再如今成為了東北。

東北是引路人,目前山河四省已經接棒東北,成為人口減少最大的地區。

2023年的數據來看,減少了57萬人,減少量全國第一。山東減少了39.82萬人,減少量全國第二。河北減少了27萬,減少了15.36萬。

山河四省2023年合計,常住人口減少了139.18萬人,約140萬。

山河四省之所以接棒東北,成為人口減少最大的地區。

此外,中部六省也首次出現了集體減少的局面。

河南人口減少57萬人,湖南減少了36萬,山西減少了15.36萬,江西減少了12.97萬,安徽減少了6萬,湖北減少了6萬。中部六省合計減少133.33萬。

02

176個城市,常住人口在減少

再細化到城市角度來看,人口減少廣度和深度都在加大。

目前,公布2023年常住人口數據的城市有296個城市(直轄市、副省級城市、地級市、自治州、盟),其中115個增加,5個持平,176個減少。

去年本號也做過梳理工作,去年的結果是有268個城市公布了2022年常住人口數據,其中143個城市人口在減少,2個持平,121個在增加。

兩相對比可以發現,人口減少城市在進一步增加,人口增加的城市則在進一步減少。趨勢很明顯。

從數據可以看到,去年人口減少最多的城市,不在北方,而在南方,而且是高級別城市,

當然,哈爾濱目前還未公布數據,所以保留一點懸念。但無論如何,的人口減少量位居前列是沒有錯的。

憑藉著21.91萬人口減量,重慶創造了多個第一和唯一。

1、是2023年全國人口減少量第一的城市。

2、是目前公布數據的中心城市(直轄市、副省級城市、省會與)中,唯一負增長的城市。當然,需要強調,太原、哈爾濱還未出數據。拉薩則一直都沒公布過數據,所以沒有統計在內。

不過根據山西省數據和山西其他公布數據的10個城市,可以計算出太原去年常住人口增加了1.92萬人。

3、是重點城市(直轄市、副省級城市、省會與首府城市以及GDP過萬億的地級市)中唯二人口減少的城市,另一個是煙台。

4、是四大直轄市中,唯一負增長的城市。

5、是9個國家中心城市中,唯一負增長的城市。

來源:城市財經

農村人口太多,而市區的收入薪酬不高。導致農村人口流失嚴重。

數據可以佐證,從重慶統計局披露的數據來看,2022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213.34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280.32萬人,鄉村常住人口933.02萬人。

2023年全市常住人口3191.43萬人,城鎮常住人口2287.45萬人,鄉村常住人口903.98萬。

兩相對比會發現,2023年重慶的城鎮常住人口增加了7.13萬人,鄉村人口減少了29.04萬人。

重慶流失人口集中在農村。

與重慶常住人口減少全國第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四大一線城市在2023年實現了全面反轉,人口集體正增長。

2023年,常住人口增加1.5萬人,增加11.56萬人,廣州增加9.29萬人,香港增加3萬人,深圳增加了12.83萬人。

而2022年北上廣深港的常住人口出現了歷史性的集體下降。

2022年的集體減少,是一次偶然事件。

2022年,上海、廣東、北京、香港都是疫情影響嚴重的地區。

動輒核酸和封控,再加上去年工廠動輒停工,無事可做,賺不了錢還得花錢,讓很多農民工選擇回家鄉發展。

所以,2022年北上廣深人口集體減少,同時人口減少的中西部省出現了人口增量,比如江西、山西、內蒙古、甘肅、陝西、雲南等。

2023年回歸正常之後,北上廣深再次集體增加,而中部則出現了集體減少。

03

哪些省,人口減少城市佔比最大

從各城市人口減少情況來看。

人口減少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別是重慶、周口(河南)、駐馬店(河南)、信陽(河南)、南陽(河南)、邯鄲(河北)、昭通(雲南)、畢節(貴州)、衡陽(湖南)。

10個城市,去年人口減少量第一的河南,佔了4個。

下面來看看,各省市自治區各城市的具體減少情況。

河北:去年常住人口減少了27萬人。其下轄的11個城市,只有唐山、石家莊、秦皇島人口微增,其餘8個都在減少,城市減少比例73.3%。

山西:去年減少了15.36萬人。下轄的11個城市,僅省會太原微增,其餘全部減少,城市減少比例90.9%。

內蒙古:去年減少了5.17萬人。下轄的12個市、盟,只有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三巨頭人口在增加,其餘都在減少。人口減少城市比例66.7%。

遼寧:去年減少了15萬人。下轄的11個城市,只有瀋陽、大連微增,其餘都在減少。人口減少城市佔比83.3%。

:去年減少了8.28萬人。下轄的9個城市,有長春、吉林、長白山微增,其餘減少。人口減少城市佔比66.7%。

黑龍江:去年減少了37萬人。下轄的13個城市,只有7個城市公布了數據。全部在減少,按照過去幾年的數據來看,黑龍江13個城市大概率也是全部在減少。人口減少城市佔比應該是100%。

江蘇:去年常住人口增加了11萬人。下轄的13太保,10個增加,3個減少(鹽城、連雲港、淮安),人口減少城市佔比23%。

浙江:去年增加了50萬人,連續三年常住人口增量第一。下轄的11個城市,人口全在增長,是全國唯一一個所有城市都在增長的省。

安徽:去年減少了6萬人。下轄的16個城市,只有合肥人口增量最顯著,蕪湖、馬鞍山微增,其餘城市人口在減少。人口減少城市佔比75%。

福建:去年減少了5萬人。下轄的9個城市,福州、廈門、泉州、寧德在增長,另外5個在減少,人口減少城市佔比55.6%。

江西:去年減少了12.97萬人。下轄的11個城市,只有南昌、贛州微增,其餘9個在減少。減少城市佔比81.8%。

山東:去年減少了39.82萬人。下轄的16個城市,只有濟南、青島增加,其餘包括萬億GDP城市新秀煙台在內的城市,都在減少,人口減少城市佔比87.5%。

河南:去年人口減少了57萬人。下轄的17個城市,鄭州、開封、許昌增加,洛陽、漯河不變,其餘12個在減少,減少比例70.6%。

湖北:去年減少了6萬人。下轄的17個地級市、直管縣和林區,有武漢、宜昌、襄陽、荊門、黃岡、鄂州、荊州增加,其餘10個在減少,減少比例58.8%。

湖南:去年減少了36萬人。下轄的14個城市,只有省會長沙在增加,其餘均減少。減少比例92.9%。

廣東:去年增加了49萬人。下轄的21個城市,18個增加,3個減少(河源、韶關、梅州),減少比例14.3%。

廣西:去年減少了20萬人。下轄的13個城市,南寧、防城港、梧州、玉林增加,其餘9個在減少。減少比例69.2%。

海南:去年增加了16.19萬人。下轄的4個地市與15個直管縣,18個增加,1個零增長。減少比例也是零。

四川:去年減少了6萬人。下轄的20個市州,成都、涼山、綿陽、宜賓、瀘州、甘孜、阿壩、攀枝花增加,其餘12個減少,減少比例60%。

貴州:去年增加了9萬人。下轄的9個市州,貴陽、黔東南、黔南、六盤水、安順增加,4個減少,減少比例44.4%。

雲南:去年減少了20萬人。下轄的16個市州,昆明、大理、西雙版納、德宏、麗江、保山、迪慶在增加,其餘9個減少,減少比例56.25%。

西藏:無數據,不統計。

陝西:去年減少了4萬人。下轄的10個城市,只有4個城市公布了數據。4個公布數據的城市只有西安在增加,其餘如延安、榆林、咸陽都在減少,減少比例75%。

甘肅:去年減少了26.52萬人。下轄的14個市州,只有蘭州增加,其餘都在減少。減少比例92.9%。

青海:去年減少了1萬人。下轄的8個市州,6個增加,2個減少,減少比例25%。

寧夏:去年增加了1萬人。下轄的5個城市,3個增加,2個減少,減少比例40%。

新疆:去年增加了11萬人。下轄的4個地級市、5個地區、5個自治州、12個自治區直轄只有3個城市公布了數據,烏魯木齊、克拉瑪依、吐魯番均在增加。

總結來看:第一,內地27個省與自治區中,一半以上城市人口在減少的有18個,其中黑龍江全線減少,山西、湖南、甘肅人口減少城市佔比都在90%以上,它們除了省會,沒有人口增長的城市。其餘人口減少過半的地區,也只是略好一些。

第二,人口減少,基本集中在三。去年人口減少的176個城市,除了重慶、煙台兩個重點城市外,其餘都是普通的三四線。

這也是本號為何一直在強調,越來越多的,樓市終將鶴崗化。

大多數三四線城市,產業羸弱、經濟疲軟、人口流失、庫存高企,這些問題都是難以解決的。

所以,越來越多的三四線城市,房價會「鶴崗化」,不可阻擋。

來源:城市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