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虧!地鐵大擴張時代,結束了?
根據中國新聞周刊披露:深圳市地鐵集團有限公司發布了2024年的債券半年度報告,詳細披露了公司的各項經營情況。
半年報顯示,該集團上半年營業收入為92.99億元,同比增長50.95%,但凈利潤虧損37.85億元。
多年來,深圳地鐵的盈利能力,在行業內一直被作為標杆和學習的對象。
深鐵集團2024度跟蹤評級報告顯示,2021~2023年度,其營業收入逐年上漲,利潤一直為正,但凈利潤連續三年下滑,分別為28.90億元、8.66億元、7.89億元。
曾經的地鐵利潤王,都陷入了虧損,其他城市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所以,不久前中央六部門發布文件,明確收緊了地鐵申報門檻,本號當時也撰文分析了,中國地鐵大擴招時代結束了。
以下是之前寫的正文:01
化債成為第一要務
8月26日,財政部、住建部、工信部、公安部、交通部、水利部聯合發布了《市政基礎設施資產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
在《辦法》的第13條,明確提出:政府投資建設的市政基礎設施資產應當依法嚴格履行基本建設審批程序,落實資金來源,加強預算約束,防範政府債務風險。嚴禁為沒有收益或收益不足的市政基礎設施資產違法違規舉債,不得增加隱性債務。
這句話意思很明確,以後地方政府不能違規舉債來建設沒有收益或者收益不足的基礎設施。
這裏的基礎設施,文件也給出了範圍,包括交通設施、供排水設施、能源設施、環衛設施、園林綠化設施、綜合類設施、信息通信設施、其他市政設施。其中交通設施中包含城市道路、城市橋樑、城市隧道、城市公共汽電車客運服務設施、城市客運輪渡設施、城市軌道交通設施、其他交通設施等。
那什麼是違規舉債?違規舉債一般是指地方政府違規舉債,就是地方政府官員為了明面上的政績和業績,不顧本地區實際財力情況,違規向銀行或其他機構用各種方式借款融資。
文件的意思很明確,在當下的大環境下,地方政府化債是第一要務,其他一切都要為化債讓路,要勒緊褲腰帶,過緊日子。
這其實是在要求地方政府降槓桿,縮減債務表。這與樓市上的通過降首付讓消費者加槓桿購房,增加債務壓力正好相反。
02
地鐵大擴張時代結束了
將第13條延伸開來,其實意味著地鐵大擴張時代結束了。因為對於地方政府來說,基礎設施中,地鐵是最耗錢的項目之一,是最需要舉債的項目。
1969年北京地鐵一期開通,成為中國內地第一個開通地鐵的城市。2024年7月,已經有四十多個城市開通了地鐵,如果算上市域鐵路等城市,則將近60個城市開通了軌道交通。
從1969年到2018年,是中國地鐵快速擴張的黃金50年。然而,2018年,面對地方政府已經凸顯的債務危機,官方緊急踩剎車。
2018年官方就抬高了地鐵申報門檻:申報建設地鐵的城市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應在300億元以上,地區生產總值在3000億元以上,市區常住人口在300萬人以上。引導輕軌有序發展,申報建設輕軌的城市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應在150億元以上,地區生產總值在1500億元以上,市區常住人口在150萬人以上。擬建地鐵、輕軌線路初期客運強度分別不低於每日每公里0.7萬人次、0.4萬人次,遠期客流規模分別達到單向高峰小時3萬人次以上、1萬人次以上。
也即,申報地鐵的城市,需要同時符合GDP在3000億以上,財政收入在300億以上,市區常住人口在300萬以上,初期客運強度不低於0.7萬人次,遠期客流規模單項高峰小時3萬人次以上。
GDP、財政收入隨著時間推移,都很容易達標。市區常住人口就卡住了很多經濟實力強的城市,比如泉州。
雖然是萬億城市,但泉州枝強幹弱,市區人口不足300萬。
2023年惠州的GDP為5639.68億元,一般預算內收入為473.23億元。市區人口方面,按照七普數據來看,市區常住人口也超過了300萬。
七普數據顯示,2020年惠州全市人口6042852人,其中惠城區155.88萬人、惠陽區95.98萬人、大亞灣區44.44萬人、仲愷區53.18萬人。
煙台方面,2023年GDP為10162.46億元,一般預算內收入為673.9億元。
市區人口方面,2020年煙台進行了區劃調整,撤銷了蓬萊市、長島縣,設立煙台市蓬萊區。
七普數據顯示,2020年煙台市常住人口710.2萬人,芝罘區87.82萬人,福山區45.26萬人,牟平區44.48萬人,萊山區38.95萬人,蓬萊區43.46萬人,經開區、高新區、試驗區、自然保護區人口59.26萬人。
市區人口合計320.33萬人,達標了。
2020年煙台交通運輸局透露,已經具備了申報地鐵的資格。
不過,儘管滿足了市區人口指標,煙台、惠州的地鐵夢依舊沒有圓。
今年上半年,深圳方面兩次明確透露,惠州市暫不具備修建城市軌道交通的條件,14號線延伸至惠州暫時無法啟動建設。
既然GDP、財政收入、市區常住人口達標,仍不具備申報資格,那只有客流強度無法達標了。
除此之外,官方不再審核新一輪地鐵規劃,也是最關鍵原因。
2022年濰坊市交通運輸局針對市民問題的回復為:當下國家發改委仍不受理一般地級市首輪建設規劃。
也就是說,現在還沒開通地鐵和在建地鐵的城市,往後很難再有機會申報。地鐵已經進入了存量時代。
不僅難以增加新的地鐵城市,已經開通地鐵的城市,想要申報新一輪地鐵規劃,現在也很難。
今年尚沒有一個城市的地鐵新一輪規劃獲批。成都官方之前透露,成都第五輪軌道交通規劃去年10月份就遞交了,預計今年上半年獲批。
結果今年7月份成都住建局在回復民眾提問時表示,成都地鐵5期規劃正在審批過程中,審批結果國家發改委不予公開。
這至少說明,之前預計的上半年獲批,仍未批複。
此外,最近一段時間,有三座城市在其官方回復中透露,軌道交通修建無望。一個是青海省會西寧,一個是山東濟寧,一個是江西贛州。
西寧方面:有市民詢問,西寧1號線、2號線、3號線十年前就申報,其後獲批,為何十年了還沒有開建。
官方給予的回復是,近期實現西寧市城市軌道交通項目獲批和建設,尚存在困難。一是目前西寧市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尚未達到申報建設城市軌道項目指標,不符合申報條件。二是《青海省「十四五」綜台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中確實規劃了西寧市城市軌道交通1號線一期工程,為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2023年底國家對重點省份分類加強政府投資項目管理,嚴控新建政府投資項目,重點省份原則上不得新建城市軌道交通項目,因此,「十四五」規劃期內西寧市尚無法申報建設城市軌道交通,能否在「十五五」規劃期內開工建設,還需根據西寧市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濟寧方面:市民建議市政府學習黃山經驗,以旅遊名義申請重啟雲軌鄒城至曲阜段,避免前期的巨額投資的浪費,造福沿線群眾。
官方回復,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十四五」期間,國家暫不受理一般地級市的首輪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規劃報批。
贛州方面:
來源:城市財經
官方回復,當前贛州市中心城區常住人口暫不滿足申報軌道交通(地鐵)基本指標要求,我市軌道交通第一輪建設規劃暫不滿足上報審批條件……「十四五」時期不受理不具備條件的城市和一般地級市的首輪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規劃報批,開展「輕軌」制式也不具備上報條件。同時,根據國務院辦公室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管理的意見》,周邊縣城不屬於中心城區和城市總體規劃範圍,無法納入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規劃並履行報批手續。
03
地鐵已經進入存量時代
在多輪收緊地鐵申報的背景下,地鐵城市基本已經固化,當下未修建未來想要修建地鐵的城市,不能說絕對的沒有,但也只是極少數了。
地鐵門檻之所以收得這麼緊,是因為地鐵的修建與運營費用高昂,作為民生項目,基本不盈利,絕大多數都在虧損,基本都是城市的財政來補貼。
所以說,對於大多數城市來說,地鐵已經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東西。
由於前期很多城市舉債建設地鐵,讓地方城市原本就捉襟見肘的財政壓力更甚,再加上,一些城市由於人口不足,地鐵根本無法發揮其最大經濟效益,一旦建造,便是一個無底洞。
據發改委相關負責人此前透露,建造地鐵,平均每公里費用約7億元。
具體來看,南京地鐵2號線一期(地下為主),全長25.14km,總造價128.35億,每公里5.10億元。
杭州地鐵1號線(以地下為主),全長47.97km,總造價236.42億,每公里4.92億元。
北京地鐵16號線(全地下線),全長49.8km,概算總投資600億,每公里12億元。
成都軌交四期規劃中,18號線三期每公里建造費用高達10.26億元,8號線二期也接近10億元/公里。
再看運營成本。
官方披露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軌道交通企業運營成本(不含大修更新)的中位數為1126.15萬元/公里,進入大修更新期的北上廣深等軌道交通企業運營成本超過1500萬元/公里。
高昂的運營成本,讓絕大多數城市只能依靠政府補貼才能運轉。
不久前,本號根據各城市公布的財報梳理的結果顯示,2023年公布數據的29個城市(上海、杭州、合肥等城市未披露數據),在扣除政府補貼后,只有福州一個城市保持微利,其餘都是虧損,包括曾經的利潤王深圳。
虧損並不可怕,畢竟地鐵和城市是一體的,大可以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也即,地鐵本身不賺錢,但它帶來了民生便利,提升了流動效率,這其中產生的經濟效益可以填補地鐵本身的虧損。
換句話說,只要地鐵產生的經濟效益能彌補地鐵本身的虧損,對於能夠負擔得起的大城市來說,多多益善。
但是,最近這些年,宏觀大環境改變,地方債問題突出,讓很多城市的財政捉襟見肘。
財政部數據顯示,7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即狹義口徑的財政收入同比下降1.9%。
全國賣地收入,自2021年見頂之後,已經兩連跌,2023年只有57996億元,相較於高點時期,下跌了33.38%。
2024上半年,才賣了15263億元,同比下降了18.3%。
這對於地方政府而言,相當難受。賣地收入是地方的主要錢袋子,對於很多經濟、產業薄弱的地區來說,更是維持運轉的主要力量。
這部分收入跳水,財政吃緊程度可想而知。
很多城市,連軌道交通都養不起了。
今年年初,甘肅天水因舉債上馬建設有軌電車項目而被通報。一期線路年收入僅160萬元,而運營成本約4000萬元,二期工程因資金投入不到位遲遲未能建成。
上半年,珠海有軌電車1號線決定終止運營,並修復路面且新增2條汽車車道。
停運背後,都是錢的問題。
今年地方層面上,為了錢,出現了很多讓人詫異的現象。
第一,「砸鍋賣鐵」出現在了很多地方政府正式文件中。
比如重慶市沙坪壩區年初發布的《關於重慶市沙坪壩區2023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24年預算草案的報告》提到:深入開展「砸鍋賣鐵」、「壯士斷腕」資產處置專項行動,深挖存量資產資源,有效盤活國有房屋資產、股權債權、土地資源等。
2023年,湖南郴州下轄的蘇仙區提出:提高認識,砸鍋賣鐵,挺過難關;摸清家底,認真清查比對;找准方式方法,加快處置。通過自用、共享、調劑、出租、處置等多種方式,進一步挖掘現有資產資源潛力,提升「三資」使用效益,預期盤活全區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價值5006.36萬元,預期增收入庫4471.18萬元。
再比如內蒙古卓資縣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在談到化解風險的時候,有如下文字:「砸鍋賣鐵」化解債務13.37億元,實現「退橙」降級。盤活資金1489.6萬元,大起底收回資金650萬元,優先用於債務化解和重大項目支出。
寧夏永寧縣,也在今年7月25日印發了「永寧縣安置房閑置房產處置方案」。
相關通知說:為深入貫徹落實政府過緊日子要求,加快推進我縣債務化解,砸鍋賣鐵、全力以赴、用盡全力、窮盡辦法做好資產處置變現化解債務工作。
廣西柳州柳江區提出的今年下半年工作計劃中,就明確包括「砸鍋賣鐵」盤活處置資產實施方案。
青海海東市也在「砸鍋賣鐵」,下面這個截圖來自青海省發改委官網:
還有泉州。2024年5月11日泉州市泉港區召開第37次常務會議,研究泉港區「砸鍋賣鐵」處置資產化解債務風險方案、強化預算管理堅持過緊日子。
第二,虛增財政、不斷增加非稅收收入。
經濟觀察報最新發布了一篇報道文章《多地政府虛增財政收入到底圖啥》,介紹了一些地方為了應付上級考核壓力、自身排名等,虛增虛報財政收入。
此外,地方政府為了解決財政壓力,瞄準了非稅收收入。
今天,經濟學家任澤平發布了一篇文章《中國土地財政報告2024:土地財政大降,非稅收收入飆升》。其中披露:最近很多企業反應,地方大量出現罰沒、倒查稅、異地執法等現象,為過去幾十年所罕見,1-7月全國非稅收入2.4萬億,同比增長高達12%。
截至8月23日,已有23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披露了上半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其中,有20個省份非稅收入較上年同期增加,重慶市同比增長31.2%,為目前已知增速最快的省份,吉林、青海、新疆三省非稅收入增速也在25%以上。此外,23省中,有16個省份非稅收入超過當地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三分之一。
黑龍江省則是例外,當地財政廳披露稱,從非稅收入看,上半年8個非稅收入項目「6增2降」。其中:罰沒收入增長26.5%。
總而言之,大擴張時代已經結束了,不僅是地鐵大擴張時代結束,很多行業的大擴張時代也都結束了。
現在,我們需要適應慢生活。
來源:城市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