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大受刺激!中共救市政策出台深層內幕
習近平突然轉向刺激經濟的背後
兩年來,習近平一直拒絕採取有力措施支撐經濟,直到不久前,接踵而至的壞消息讓他難以容忍。然而,習近平這一次的政策轉向是戰術上的而非戰略性的。
隨著上個月中國經濟進一步陷入低迷,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最終決定還是要做點什麼。
兩年來,習近平一直拒絕採取有力措施支撐經濟,但在9月下旬,他做出了讓步,下令採取一系列降息和其他措施來為經濟增長托底。
不過,習近平並沒有給他的經濟官員開空白支票。據接近決策層的官員和政府顧問稱,他希望救助瀕臨崩潰、債務纏身的中國地方政府,並重振股市,但又不要偏離讓國家驅動中國向工業和技術強國轉型的重心。
這些官員和顧問表示,對習近平來說,近期目標不是大規模刺激需求,而是抵禦一場不斷發酵的金融危機——官方說法是「去風險」,從而幫助穩定整體經濟,實現今年5%左右的增長目標。
關於即將出台的具體刺激措施的混雜信息讓投資者經歷了過山車般的行情。市場最初受到央行降息和其他寬鬆措施的提振,但其他經濟決策機構缺乏細節、乏善可陳的新聞發布會又讓市場情緒受挫。
投資者原本希望看到類似於中國政府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推出的那種大規模刺激計劃,但他們拿不準該如何看待中國政府所稱的「一攬子增量政策」。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中央集權式的決策風格增加了中國政府經濟政策的不透明度和不可預測性。圖片來源:FLORENCE LO/REUTERS
這意味著習近平的總體議程幾乎沒有變化,即引導國家資源來加強中國各產業,從而抵禦外來威脅。國內外經濟學家和投資者一直呼籲重新平衡經濟,將重點從製造業轉向家庭消費,但這些呼聲並未得到太多關注。
這一轉變是戰術上的而非戰略性的,其核心內容是中國央行和國庫為地方政府和大型銀行提供流動性支持。地方政府和大型銀行是中國經濟的主要融資渠道。
這些政策的另一個重點是拯救中國股市,後者已連續近四年走低。中國央行正在採取前所未有的措施,鼓勵券商、保險公司和上市公司利用央行或商業銀行的資金購買股票。
對家庭消費的支持主要來自房貸利率下調,這是遏制房地產市場多年低迷態勢的一項新舉措。分析師估計,降息可以為房主節省約人民幣1,500億元(約合210億美元)的利息支出,然而,考慮到中國每年數以萬億美元計的家庭消費規模,這筆錢只能起到一點安慰作用。
習近平中央集權式的決策風格一再導致政策突然轉彎,這種做派增加了中國政府經濟政策的不透明度和不可預測性,進而可能會增加在華投資的風險。
自中國政府上月底表示將採取更多措施支撐經濟以來,許多投資者都感到緊張不安,擔心自己可能會錯過反彈或被短期漲勢套住。一些人一直焦急地等待政府發布會,以尋求有無任何額外刺激措施的跡象。
「以前在中國投資可從來沒出現過這種境況」,Stillpoint Investments創始人Eric Wong表示;Stillpoint Investments是一家總部位於紐約的資產管理公司,專門從事中國股票投資。「過去,你只需根據公司基本面進行投資。現在,我們必須還得盲猜政府發言。」
中國對家庭消費的支持主要來自房貸利率下調,這是遏制房地產市場多年低迷態勢的一項新舉措。圖片來源:NA BIAN/BLOOMBERG NEWS
一場不斷惡化的流動性危機
2022年末,在中國各大城市爆發抗議活動后,習近平突然放棄了動態清零防疫政策,這項政策導致中國與外界隔絕了兩年多並嚴重打擊了經濟發展。醫生和護士沒有收到任何突然放棄清零政策的預警,導致醫院對大量湧入的患者毫無準備。
經濟政策的轉向也是說來就來。
在中國取消了自我強加的新冠疫情封鎖措施后,經濟學家和投資者過去幾年一直呼籲中國政府採取有力措施支撐經濟,由於此前政府的防疫干預措施削弱了龐大民營部門的活力,也將房地產市場從繁榮拖入蕭條,這一任務變得更加緊迫。
負責日常經濟事務的官員頻繁召開緊急會議,討論如何應對房地產市場崩盤以及地方政府因資金短缺而承受的巨大財政壓力。
然而,儘管面臨各種緊迫狀況,習近平似乎決心按兵不動。
就在今年6月底,他親手挑選的國務院總理李強還強調需要避免使用「猛葯」來支持增長。李強將中國的疫后經濟比作一個人大病初愈。
李強說:「按照中醫理論,這個時候是不能下猛葯的。應該精準調理、慢慢調理,使他的機體逐步逐步地得到恢復。」在這些言論發表后,中國股市下挫。
呼籲政府重新平衡經濟,將重點從製造業轉向家庭消費的呼聲並未得到太多關注。圖片來源:AFP/GETTY IMAGES
來源:華爾街日報網
房地產困境也不斷加深,進一步抑制了本就因經濟前景黯淡而疲軟的消費。
16歲至24歲的青年失業率持續攀升,這對中國領導層高度重視的社會和政治穩定構成了挑戰。中國大陸股市基準指數滬深300史無前例地面臨連跌四年的局面。
此外,據接近中國政府決策層的官員和政府顧問透露,有關中國各地流動性危機惡化的報告正不斷湧向北京的權力中心。財政緊張的地方政府甚至難以向公務員以及國有和民營承包商支付工資,這點尤其嚴重。
「地方政府出現嚴重的現金流問題」,一位知情人士說。「必須採取措施避免危機全面爆發。」
不過,任何重大行動都必須由習近平來決定,而就在不久之前,他還幾乎沒有表現出擔憂經濟的跡象。
壞消息接踵而至,到9月下旬甚至多到了讓習近平都覺得難以容忍的地步,因此他決定採取行動。
逐字解讀
9月24日,中國央行率先宣布降息和其他措施,以支撐經濟增長並提振股市。
央行推出的寬鬆措施範圍之廣,甚至令北京一些金融口的官員都深感意外。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央行行長潘功勝宣布,計劃設立一項機制,引導商業銀行向上市公司發放貸款,用於股票回購。
一些分析人士對這項舉措背後的邏輯提出質疑,畢竟企業通常是用自有資金、而非借入資金來回購股票。不過,據接近中國政府決策層的官員和政府顧問透露,這項措施反映出習近平有意重振股票市場。
受9月24日央行發布會的提振,在中國大陸和香港上市的中資股即刻飆升。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Group)和貝萊德(BlackRock)等華爾街公司也上調了對中國股市的評級,不過他們也警告稱,仍認為中國經濟面臨長期挑戰。
中共官方媒體也參与進來,大力宣傳各大中資券商的開戶數創紀錄新高。
對投資者和分析師來說,隨之而來的交易狂潮讓人想起了2015年的「習大大牛市」,當時政府鼓勵股票投資的舉措推動當年上半年股市大幅飆漲。但現在的問題是,此輪漲勢究竟是會持續下去,還是會像2015年的股市繁榮一樣曇花一現。
為此,投資者一直密切關注中國政府傳達的每一個字眼。
中國股市已連續近四年走低。圖片來源:GILLES SABRIE/BLOOMBERG NEWS
10月8日,中國國家發改委的發布會令市場失望,發改委官員只是做出了一些含糊的促增長承諾,具體細節卻寥寥無幾。這也凸顯出中國領導層決意繼續支持電動汽車等高端製造業,即便這種以產業為中心的政策已導致國內產能過剩,並加劇了與西方的貿易緊張關係。
財政部上周六的新聞發布會則重燃了人們對政府將出台大規模財政支持措施的希望。
「習近平政策團隊史無前例地舉行了一系列新聞發布會,表明他現在已經認識到中國經濟走上了錯誤的軌道,」美國基金管理公司Matthews Asia的中國策略師Andy Rothman說,「迫切需要進行務實的路線調整。」
一些投資者已決定暫時觀望。
專門從事長線投資的紐約資產管理公司First Eagle Investments的投資組合經理Idanna Appio表示,儘管中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舉措,但該公司尚未調整對中國資產的配置。
「如果不採取措施解決房地產供應過剩、相關債務風險以及地方政府對房地產市場的嚴重依賴,」Appio說。「近期這些寬鬆舉措可能不足以應對中國更深層次的經濟挑戰。」
目前,許多新政策措施與其說是直接刺激經濟,不如說是為了穩定地方財政,進而穩定整個金融體系和整體經濟。
在兩周前的發布會之後,中國央行創設了一項互換便利工具,允許符合條件的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以特定資產——如股票——作為抵押品,獲得高流動性的政府債券。
中國央行推出的寬鬆措施範圍之廣,甚至令北京一些金融口的官員都深感意外。圖片來源:ADEK BERRY/AFP/GETTY IMAGES
知情人士透露,這不是一項刺激措施,而是一項去風險舉措。
在這方面,中國政府借鑒了美國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的做法,當時美國政府允許投資銀行和其他機構以其資產作為抵押品獲得流動性。
在中國,銀行總是可以通過在銀行間市場借款來保持流動性,但證券和保險公司無法進入該市場。因此,這項新的互換便利工具旨在危機發生時為這些非銀行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
財政部長藍佛安在上周六的發布會上表示,新一輪中央財政支持的重點將是彌補地方政府預算缺口,幫助地方政府將即將到期的債務置換為新債,以及充實大型國有銀行的資本金。
這些措施中沒有包括任何提振消費的重大舉措。有接近財政部的人士表示,此類措施正在醞釀中,但短期內不會有任何重大舉措。
有分析師預計,中國最高立法機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將在本月晚些時候舉行的會議上批准發行約2,840億美元的特別國債。據預計,大部分債券將用於地方債務置換和為銀行注資。
接近中國政府決策層的多名官員和顧問表示,中央政府正在對一些債台高築的地方政府實行預算限制,以換取中央政府的資金支持。雖然此舉表明中國政府試圖推行急需的財政紀律,但也可能導致這些地方政府減少支出,從而加劇中國的通縮問題。
但轉向就是轉向。在許多分析師和投資者看來,中國政府救助地方政府和穩定金融部門的計劃是穩經濟的積極一步。
然而,中國經濟要實現有意義的復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許多經濟學家表示,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權力中心需要做一個大轉彎——將國家支持的重點從工廠轉向家庭。
「中國領導層還沒有準備好出台必要的『火箭筒』級別的政策來推動需求強勁復甦並結束通縮,」總部位於紐約的諮詢機構22V Research的中國研究主管Michael Hirson表示。「但正在採取重要措施來穩增長,同時降低尾部風險。」
來源:華爾街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