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用餐習慣變了?2024大陸「300萬家餐飲店」倒閉

2025年02月13日 2:56

據公眾號「大羅財經」報導,民以食為天,當餐飲都開始表現不佳的時候,並不意味著人們不吃飯了,而是更多人選擇了在家做飯。而,正在改變民眾的用餐習慣。

去年300萬家倒閉,消費降級,正在改變民眾的用餐習慣。(圖:shutterstock/達志)

據公眾號「大羅財經」報導,民以食為天,當餐飲都開始表現不佳的時候,並不意味著人們不吃飯了,而是更多人選擇了在家做飯。而消費降級,正在改變民眾的用餐習慣。

過去一年,可能是大陸國內餐飲行業的「至暗一年」。

根據「紅餐網」數據,過去一年,一共有將近300萬家餐飲門店關門倒閉,創下歷史新高。據紅餐網不完全統計,去年有不少消失,其中涉及正餐、茶飲、咖啡、烘焙、火鍋、甜品、自助餐、小吃快餐、酒館、烤肉等等。

「收縮」和「閉店」成為2024年度熱詞,撤離、退市、創始人跑路,各類負面消息也是此起彼伏,可以說是寒意襲人。

國內餐飲行業創下倒閉歷史新高的同時,這可能還不是結束,而是開始。

回顧過去一年餐飲行業,其中不乏大牌雲集的名店,也有一般街邊的小吃店。

Opera BOMBANA一度曾是名流雲集的明星餐廳,但在經營11年後,于去年4月收攤;的米其林三星主廚餐廳L』Atelier18在開業僅僅半年後便停業,哪怕是的高端牛排館燃扒房也難逃歇業的命運。

這些的明星餐廳倒閉背後,更凸顯了宏觀周期性變化,對用餐習慣的改變。

紅餐網不完全統計發現,在這一輪大陸餐飲倒閉浪潮中,一些連鎖品牌也難以倖免,多數品牌選擇縮減門市規模甚至是退出市場。例如,曾開設近五百家門店的連鎖飲品品牌「厝內小眷村」,到去年底時僅剩不足五十家,較高峰削減90%。

火鍋連鎖品牌哥老官也從鼎盛時期的一百余家減少至六十多家;日本的快餐品牌摩斯漢堡則在去年6月就宣布徹底退出大陸市場。

大陸餐飲行業的衰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從時間線上來看,新冠病毒可能就已經是導火線。

2020年開始,人們的出行受到影響,對正餐類的餐飲而言,就已經是重大打擊。在恢復正常秩序后,消費降級又接踵而至,成為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從需求端來看,新冠后的大陸消費復甦仍然乏力,中產群體受到的重創更大,這也導致很多人消費趨於理性,注重性價比和剛需品類,這也導致高端餐飲和網紅餐廳受到較大的衝擊。

所謂的消費降級,事實上改變的不是需求本身,而是需求的高低。過去人們出門用餐,可能去的是人均上百的高檔餐廳,此時房子在漲,工資在漲,對未來更樂觀,消費自然也就更高。

但今天,人們外出用餐的需求仍然還在。只不過餐廳從人均上百(,下同)變成了人均幾十元,消費頻率也從一周好幾次,變成了只逢節假日時對自己的犒勞。

而那些街邊小吃店,也因為消費變得更理性,願意自己做飯帶飯吃的上班族變得更多了。

這一切,都是因為宏觀周期的變化對消費者用餐習慣的塑造。

大陸餐飲界出現倒閉潮除了消費降級帶來的影響之外,居高不下的租金與原材料成本也是餐飲業者難以為繼的原因。

按照目前的趨勢來看,餐飲行業的倒閉潮可能還要延續下去。

什麼是習慣?習慣其實就是慢慢養成的東西,消費也是一樣。當人們開始習慣於吃更性價比的飯,喝性價比更高的飲料時,這種趨勢也就難以一時改變。

民以食為天,某種意義上,中國大陸的餐飲行業一直以來都是最發達的。

現有數據顯示,每千人就擁有七家餐飲門店,這一比例全球佔比第一,已經遠超市場需求。在消費降級之下,餐飲行業的內卷也非常可怕,過剩的供給導致行業內卷,許多餐廳也被迫退出市場。

哪怕是一線城市也不例外。

在廣州,天河南一路有六家茶飲店轉租或招租,另外也有數家門店圍上鐵皮裝修。同樣,在熱門商圈江南西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兩公里短路內,就有十多家餐飲店倒閉,其中不少為個體小店。

除了廣州,深圳、北京、成都、長沙等地的餐飲市場也都出現了類似的寒潮。在成都,過去紅光夜市一直都是門庭若市,但到了去年,越來越少人開始去夜市吃飯。

哪怕是到了節假日,一些原本需要排隊的餐飲店,甚至也不需要排隊了。

餐飲行業的變化,本質上和消費乃至息息相關。

2024年6月份,上海、北京、廣州乃至深圳的消費數據都出現了斷崖式下跌,四個一線城市的6月社會零售增速比5月份分別下滑了11、12.8、10.2、3.2個百分點,那是去年一年一線城市單月消費數據下滑最大的一月。

2024年上半年,北京限額以上餐飲企業利潤同比暴跌88.8%,上海的數據就更慘淡了,上半年限額以上住宿和餐飲業企業營業利潤虧損了7.7億元。

要知道,這是在2024年,不是2020年。

一線城市,一直以來都是全國消費能力最強的城市,沒有之一。當一線城市的餐飲都進入寒冬,那麼其他城市的壓力也就可想而知。

有人說,去年沒有多少餐飲老闆是笑著的。的確是這樣,價格戰、內卷、乃至消費者用餐習慣的改變,都深深對餐飲業造成了非常大的衝擊。

一方面是房租和人工,一方面是消費者的極致性價比,對餐飲行業來說,不管是做小吃店還是做連鎖店,早已經不再是過去那種穩賺不賠的買賣。

過去我們常說,中國人在吃這一塊尤為捨得花錢。但今天,餐飲行業的變化本身,早已經是宏觀經濟變化的風向標,而這樣的一個風向標,對今天的宏觀經濟,也就更具備啟發意義。

中國人用餐習慣的改變,可能需要用更長的時間維度去從另一個角度適應。

來源:中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