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帖:跟他比,李嘉誠弱爆了
近期,因為要擬出售巴拿馬等全球43個港口,李嘉誠被架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見利忘義」、「精緻利己」、「超級買辦」、「出賣國家利益」等等,都是李嘉誠避不開的責難。
其中,企業和企業家有沒有祖國的問題,成為了爭論的焦點。連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都發文,明確表示:沒有祖國的商人只會淪為沒有父母被人欺凌的孩子,舉世皆然。
但其實,李嘉誠的商業帝國,早就走了一條「去中國化」的路線,2015年他將長和拆分,並將註冊地遷至英國的開曼群島,十年來逐步剝離香港及內地的核心資產,將資金和戰略重心大規模轉移至海外。
雖然李嘉誠自己一直是中國國籍,但他的兩個兒子都早已加入加拿大國籍了。
也就是說,一個中國人創立的企業,把註冊地搞到了英國的開曼群島,繼承人是加拿大人,要出售巴拿馬等全球43個港口,不可謂不複雜。
但要我說,相比于另一個企業的操作,李嘉誠家族搞的這些操作都弱爆了。
那就是我在《只剩一家,廣州不行了?》里提到的快時尚跨境平台——
希音(SHEIN)
希音的多重身份,讓它成為全球化時代,觀察企業和企業家身份及全球布局、經濟和政治如何互動的絕佳樣本。
南京發家
希音(SHEIN)的前身是2008年成立於南京的點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為許仰天,初期以婚紗代運營和跨境電商業務起家,依託SEO技術積累流量。
但南京本身就不是服裝產業集聚地,無法滿足快時尚對「小單快返」模式的需求;
而且,南京又缺乏北上廣深的資本聚集效應,難以支撐企業高速擴張;
加之本地政策支持不足(直至希音計劃遷出時,南京才將其列入獨角獸企業榜單),2015年,公司更名為SHEIN,同年正式將總部遷至廣州番禺。
廣州起飛
而廣州,也成為希音全球化擴張的「根據地」。
廣州番禺及周邊聚集超4萬家服裝企業,希音合作供應商超2000家,其中500家為專供企業,形成「30分鐘響應圈」;
在整合了珠三角服裝供應鏈的基礎上,希音建立全鏈路數字化系統,實現設計、生產、物流數據實時同步,將訂單響應周期大大縮短。
2015-2022年,希音在廣州投資超135億元建設智慧供應鏈項目,並設立供應鏈總部。
最終,希音形成覆蓋設計、生產、物流的全鏈路數字化管理體系,一躍成為歐美市場佔比最大的快時尚女裝品牌。
越南轉移
2023年起,希音要求中國供應商在越南開設生產線,計劃將30%產能轉移至越南。
核心原因,就是要規避關稅風險,美國對華服裝關稅水平在25%左右,最高可達42%,且政策不斷變化。
而越南通過CPTPP和《越美自貿協定》等,對主要國際市場如美國、歐盟和日本等出口服裝享受著低關稅、甚至零關稅待遇。
除了關稅問題,越南的勞動力成本僅為珠三角的1/3,且土地資源更充裕,成本優化也是希音南遷的原因。
為鼓勵中國供應商南遷,希音為他們提供採購價上浮15%-30%、訂單保障及建廠補貼,但過渡期僅限前幾個月。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轉移以國內供應商海外設廠為主,核心產能仍在中國,越南僅承擔部分訂單加工。
出走新加坡
供應鏈轉移,並不是希音的首次海外布局。
早在2022年,希音就將公司控股主體變更為新加坡公司,創始人兼CEO許仰天也成為新加坡永久居民。
此舉對希音來說好處多多,一方面,可以淡化「中國公司」身份,利用身份模糊策略,在維持與中國製造業的聯繫的同時,更好地融入歐美市場。
另一方面,還可以應對歐美的上市審查。例如,美國議員曾聯名要求SEC調查希音供應鏈中的強迫勞動問題。
而新加坡資本市場更開放,且金融監管相對靈活,更利於吸引國際投資。並且,在中美博弈背景下,中立國身份可降低政策風險。
海外上市
希音的野心,並不僅僅局限在海外建設供應鏈生產線和遷移總部,它更大的目標是——上市。
但希音的IPO之路卻分外坎坷,2023年,希音曾努力在美國上市,為此聘請前貝爾斯登投資銀行家唐偉擔任執行副董事長,負責上市相關事宜,還積極開展了一系列公關活動。
但美國SEC以「供應鏈透明度不足」為由拖延審查,且在全球面臨多家競爭對手訴訟壓力,希音紐交所IPO計劃就此泡湯。
但希音並沒有灰心,2024年,又轉向倫敦交易所IPO,原計劃2025年第一季度在倫敦上市,但因為種種問題推遲。
英國立法會質疑其供應鏈透明度,仍然是希音上市過程中的一個阻礙。而希音2024年凈利潤同比跌40%至10億美元,估值從1000億美元縮水至300億-500億美元,也讓希音面臨著估值的壓力。
希音的上市之路,依然前途未卜。
希音的身份之謎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在希音身上看到一個複雜的身份問題:在以廣州為核心的珠三角保留核心命脈,再在越南承接勞動密集型工序,新加坡總部掌控數據命門,進軍美國市場賺鈔票,又努力在英國倫敦玩資本遊戲。
同時,希音近年來還在巴西、印度、土耳其、墨西哥等全球布局供應鏈,這種規模的布局,相比于李嘉誠的商業帝國,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希音,正在去中國化烙印,而不斷擁有新的身份,這讓它在歸屬地上越發含混不清。
就在去年,已經身為希音執行主席的唐偉公開表示,希音既是中國公司,也是新加坡公司,更是美國公司。
他是這麼解釋的:從出生地和供應鏈角度,希音是一家中國公司;
從總部和核心人員所在地的角度,希音是一家新加坡公司,CEO辦公室、財務等核心部門均設在新加坡;
但SHEIN的價值觀、使命和願景與美國一致,所以也為希音是一家美國公司感到驕傲。
而就在本月初,唐偉飛往倫敦商討擬議IPO事宜,在接受採訪時又改口稱:「在倫敦,我們希望成為一家英國公司,一家英國本土公司……我們在這裏註冊,在這裏納稅,我們希望成為(英國)社會的一部分。」
為了上市而調整身份認證,足見希音對IPO的渴望有多麼強烈。
希音的全球化布局,以及身份的不斷變化,讓希音享受了供應鏈彈性與風險分散的雙重紅利,也帶來了實質性的財務收益。
但這種模式依然存在著不少的隱患,希音既需要中國供應鏈的效率支撐,又必須規避”中國標籤”的政治成本,這二者本身就存在著矛盾與張力。
和李嘉誠那種資產轉移不同,希音的去中國化,面臨著技術-數據-市場等更複雜的互相依賴和風險。
短期看,希音的「風箏式供應鏈」尚能通過關稅套利維持利潤,但地緣政治衝突導致的物流中斷或技術斷供,可能瞬間擊穿風險緩衝層;
而長期看,若不能完成「技術主權」的徹底遷移(即在東南亞重建獨立的技術體系),或將陷入”去中國化不徹底→監管制裁→成本上升→競爭力流失”的惡性循環。
即使希音迫切希望去中國化,但一個無法迴避的事實是,廣州仍然是希音全球供應鏈的中樞,貢獻著不少於50%的產能。
希音當前的困境在警示著後來的企業,在全球化浪潮中,單純的地理分散已不足以應對系統性風險,構建跨區域技術標準話語權與合規體系,才是破局關鍵。
對希音來說,這將是一個漫長而艱巨的任務。
- 🔥澳洲禁聞安卓APP,其它網站沒有的澳洲禁聞
- 🔥華人必看:中華文化的颶風 幸福感無法描述
- 🔥解鎖ChatGPT|全平台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 🔥治國大道:修身、齊家、管理、治國的大智慧
來源:亮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