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購物的時刻到了!
事實上,中美貿易已經中斷,每年3000多億美元的順差可能保不住了。
最重要的是,原本輸美的產品如今堆在港口何去何從?外貿工廠的工人生計何在?企業能否撐過這一關?
「牆國」已經想到了,並已出招!
「牆國」商務部昨日宣布:發起「外貿優品中華行」行動,加大力度推進內外貿一體化,幫助外貿產品拓內銷。
換句話說,國內市場要消化這些產能。
京東率先出馬,從五一起,投入2000億大規模採購出口轉內銷產品,加快構建出口轉內銷自營體系。
阿里、永輝等商家以全渠道賦能助力外貿企業轉內銷、拓市場。
一時之間,讓我以為之前的內需不振,不是老百姓沒錢,而是買東西渠道不暢……
我就好奇,這招要是有用,之前多少年內需不振,為什麼不用?
在外貿、投資、消費三駕馬車中,我們的消費能力一直上不來,去年已經掉到僅高於金融危機時期的2008、2009年:
在三駕馬車中,外貿是基礎,外貿一熄火,打工都沒地方去了,哪還有什麼消費?
當然,短期提高消費能力的辦法也不是沒有,比如日本前天宣布,向全體國民發放5萬日元現金,以應對美國關稅措施。
國統局原局長邱曉華表示,「我一直呼籲要給老百姓發消費券也好,發電子貨幣也好,發數字貨幣也好,比如每人發1000塊錢,在當年他的消費就可以有一個比較大的改善。」
但我們這裏肯定不行,別妄想著挖國家的銀庫。三年口罩時期,面對其他國家給國民發錢,全球知名經濟學家胡錫進老師就講過一句話「國家如果給每一個人發錢,就基本等於都不發錢」,斷不可取。
此外,內需不振不是沒錢,事實上老百姓的錢多得根本花不完,根本的原因是東西不夠多、渠道不通暢,需要刺激!
如有些農村還用著這種電燈開關,可以更換以解國憂。
從邏輯上講,如果內需能起來,誰願意啃最難的外貿呀。類似於要是農村能賺錢,誰願背井離鄉去沿海打工。現在騙農民回鄉創業、外貿轉內銷的,不是蠢就是壞!
但胡錫進老師肯定不認可。
現在的問題是,以2022年為例,中國家庭最終消費佔GDP的比重為37%,這意味著中國人辛苦一年創造的財富中,自己只消費了三分之一強,剩下的三分之二都用於投資或者出口。
相比之下,美國和日本家庭最終消費佔GDP的比重分別為68%和56%,分別比中國高了31%和19%。
感覺從上到下的消費觀還是有些窯洞農民思維,我只賺錢不花錢,就能成為首富。當年農業支援工業搞剪刀差,也是以攢錢投資而非促進消費為導向的。因此在促進消費上,難免有些葉公好龍。
於是,驚人的產能只能通過外部市場消化,去年產生了驚人的萬億美元順差,貿易關係緊張到前所未有。
拉動內需當然是治本之策,但國民收入佔GDP的比重如此之低,稅收佔比如此之高,如果拿大頭的不願讓利,一切都是空談!
走到了這一步,但願那些不惜與美國一戰的民間公牛們,購買力對得起自己的豪言壯語!
來源:老乾體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