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場史無前例的漲價潮來了 很難有人置身事外

2025年04月15日 12:24

漲價潮又來了,但這次不一樣。2025,一場史無前例的成本大挪移正在到來。很難有人置身事外。

中國最有錢的城市,最近打算讓自來水漲價13.05%

目前聽證會還沒開,不過方案一和方案二,綜合價格漲幅是一模一樣的。就像成語里的猴子,「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的區別,或許就在於有沒有讓你選。

而在深圳之前,不少城市已經按下了漲價鍵。水費廣州漲了34%,南京漲了26%,一噸水也快要5塊錢了。

燃氣、電也都漲了,2023年一年,大陸全國至少52個市、縣上調居民用氣價格,基礎居民氣價(即第一階梯氣價)平均上調0.256元/立方。

「順價」一詞也走進了大眾視野。原來有些漲不是漲,而是「順」。

類似的還有,安徽等地進一步優化峰谷分時電價。以及之前的高鐵漲價、廣州地鐵漲價、大學學費漲價等。

不過,有心人也應該觀察到了,一邊是水電燃氣等必需品漲價,另一邊則是、汽車、化妝品瘋狂打折。

國家補貼力度,還在持續加強。今年的政府報告提出,要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3000億元(,下同)支持以舊換新,越來越多品類也在納入範圍,汽車、家電、手機無所不包。

如此反差,透露什麼信號?為什麼很多東西,一漲再漲?

資料照片(彭博社)

上漲其實也符合當下一個重要的方向——拉動內需

當前經濟的現狀是一邊不少企業在中卷生卷死、,一邊是居民對前景悲觀,捂緊錢包不敢消費,導致內需不足,相互影響陷入惡性循環。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今年2月份CPI同比下降0.7%,PPI同比下降2.2%,並不樂觀。想要打破僵局,讓物價溫和上漲是辦法之一。

簡單來說,當市場普遍感受到「價格觸底反彈」的信號,商家看好未來市場,覺得能賺到錢,就會擴大投資、增加招聘,老百姓有了工作,收入增加,也就願意消費,也就形成了「企業賺錢-擴大生產-居民增收-敢於消費」的良性循環。

央行去年第2季就說「維護價格穩定推動價格溫和回升」,到第4季就是「把促進物價合理回升作為把握貨幣政策的重要考量」,語氣越來越重。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目標,定在了2%左右,也充分說明政府對物價適度上漲的重視。

高鐵、燃氣、水電這些剛需行業,率先有動作,其實也是撬動「物價溫和回升」的槓桿。

天風證券的測算結果就顯示,水電燃氣價格上漲4%、6%、8%將分別帶動PPI同比增速上行約0.5、0.7、1.0個百分點。

今年政府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3000億元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這個規模可比2024年翻了一倍。同時消費品以舊換新補貼的品種也擴大到了12種,覆蓋範圍還會進一步擴大到農村。

與此同時,各大銀行還貼心地準備了「」,部分消費年化貸利率也降到「2字頭」。個人消費貸款自主支付的金額上限也從30萬元提高至50萬元,主打的就是一個買買買。

大力提振消費,加快補上內需特別是消費短板,有助於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

本輪深圳水費調整方案中,官方計算了漲價后對居民用戶的影響:

如果是一家四口,按第一梯隊最大用水量計算,月均增加支出5.9元,算下來一天兩毛左右。對於低收入人群,方案也有保障。

應該說漲幅不算大。但更重要的是背後的意義深遠。它意味著上一個公共服務免費或低價的時代,進入尾聲了。

從深圳方案來看,今後的公共服務將偏向「誰享受誰付費」,基本額度保障基本使用,基本額度外的超額部分使用成本將直線上升。這次水價的「溫和調整」,既是對過往發展模式的修正,更是面向未來的探路。

雖然人們直覺上不喜歡,但從歷史上來看,消費者物價指數高的那些年份,往往是就業更興旺、經濟更繁榮的階段。

反過來說,鄰國日本「失去的三十年」正是長期通縮伴隨GDP停滯、失業率上升,企業壓縮投資,影響至今。

正因如此,溫和通膨其實有利於經濟發展。尤其是在當前地方政府債務纏身的背景下,如果能保持合適的CPI,隨著時間的發展,物價上漲能夠有效稀釋債務,緩解償還壓力。

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促進物價溫和回升」都會是一個長期的政策導向,降准降息也會繼續進行。

去年年底,住戶存款餘額達到了151兆元。今年前兩個月,人們還在瘋狂存款,人民幣存款增加6.13兆元,相當於全國人民每天往銀行存入100億。

消費和投資的意願下降,有錢寧願存在銀行吃利息,長期來看並不是一件好事。只有當躺平的錢重新活躍,經濟的活力才能夠被激發。

來源:智谷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