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產能轉內銷 誰來買單?

2025年04月23日 16:54

作者: 關不羽

政府挑起戰以來,擴大國內消費作為應對之策的聲音很高。其中的邏輯很簡單,人不買中國人買,以龐大的國內市場接盤「」。

這一破局思路的確有宏觀數據支持。

根據海關總署及權威媒體發布的數據,2024年對美國出口總額為5246.56億美元,約合3.88萬億元。同年,中國社零銷總額為48.79萬億元,同比增長3.5%。對美出口總額僅占社零銷總額的8%。理論上講,保持社零銷總額4%左右的年增長率,哪怕對美出口歸零也能靠內需補上缺口。

宏觀數據的加減法看上去解題不難。可是,現實果真如此嗎?

01

經濟問題,不能離開微觀談宏觀,消費領域尤其如此。沒有微觀的供需匹配,就沒有消費增長。可是,微觀領域的消費行為,不是宏觀數據的加加減減。

我需要的是麵包,你供給的是襪子,我當然不會買。我一天就吃三個麵包,你再增加多少麵包,我也不會買。前者是供需不匹配,後者受限於邊際效應,這些都會影響具體的消費決策。這些消費決策上的「坎」,宏觀數據無法顯示,卻會直接影響「出口轉內銷」的市場前景。

中國對美出口商品中,消費類商品的確是絕對主力。但是,這些商品的供給是匹配美國市場的消費需求,能否「出口轉內銷」,取決於國內市場的供需狀況。

以對美出口額中佔比16.5%的六大家電商品(空調、冰箱、、吸塵器、微波爐)為例。近年來,國內家電市場因房地產低迷等因素影響,消費增長大幅放緩。直到去年靠第四季度的高增長,逆轉了頹勢,實現全年同比增長5.9%。

但是,這並不是市場趨勢的逆轉,而是大規模國補政策補貼的「大力出奇迹」。國補出台前的1—7月中國家電零售市場規模為4722億元,同比下降4.3%。8月份后,政策發力推高了數據。12月達到高潮,同比增長23.4%。

不過,補貼政策刺激很難持久。家電總體上屬於邊際效應很明顯的消費類別,補貼刺激消費的作用是暫時的,尤其是冰箱、洗衣機、電視機等「大家電」,價格再便宜,家裡也放不下多餘的。目前補貼效應的退潮已初露端倪。2025年1—2月,冰箱、電視機的內銷同比增長僅5%左右,洗衣機同比增長9%,「大家電」的補貼拉動已經放緩。

補貼政策持續發力的情況下,增長已然趨緩,政策退出后,增長還能持續嗎?內需趨於飽和的市場態勢不會因為政策刺激而改變。「一個蘿蔔一個坑」尚有富裕的國內市場,消納「出口轉內銷」的增量空間,即便有也很有限。

出口美國的六大家電品類中,比「四大件」更難樂觀的是「兩小件」。吸塵器和微波爐更是屬於補貼都拉不動的品類。微波爐因所謂的「健康顧慮」等因素,銷售連年走低。吸塵器本來就比較小眾,今年來更是因為掃地機器人等新產品擠佔了市場份額,淪為邊緣。這兩大品類的國內供給主要是為外銷匹配的,「出口轉內銷」的市場空間十分逼仄。

這種內需和外需之間脫節的情況,在對美出口的消費商品中並非個例。比如占對美出口5%左右的玩具,在如今國內低生育率的市場狀況下很難指望內銷有多大的增長。再如,佔比11%的日用雜件中的很多小玩意兒,諸如很「網紅」的競選紀念品、聖誕節裝飾品,幾乎都是為美國市場定製的商品,難言內需。

另外,佔比不高但增長迅速的新能源車及相關產業鏈產品,情況比較特殊。新能源車本質上是替代型消費,多賣一輛新能源車,就少賣一輛油車。所以,這類產品「出口轉內銷」的內需增長,要付出「一減一小於0」的額外成本。

總之,在對美出口商品「出口轉內銷」的市場預判上,宏觀數據簡單的加減法不足為憑。單一市場的消費市場趨勢預判都很難準確把握,何況是差異巨大的內外之別?

對中國消費內需增長潛力高度樂觀是一回事,對美出口商品的內需匹配是另一回事,不能混為一談。況且,還要考慮對美出口受阻對國內消費力的負面影響。

(示意圖)

02

市場需求內外有別,源於經濟紅利的消費能力是內外相連的。

過去40多年,中國的經濟高度依賴對易,「外需」和「內需」無法割裂。對比歷年對外貿易總額和社零銷總額之間的數據,兩者存在較明顯的正相關。外貿好則國內消費力旺盛,反之則是國內消費疲軟。

最顯著的就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受危機影響,2009年中國的進出口總額比上一年度大減14%,社零銷總額增速也從上一年度的21.6%跌至-0.5%。

當然,全球經濟危機對國內消費力的衝擊,肯定比的局部衝擊要嚴重得多。但是,美國作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中美貿易占外貿總額的11.7%,中國對美出口佔總出口的15%,中美貿易順差更是總貿易順差的30%,影響也不容小覷。

2018年的中美貿易摩擦,中國社零消費總額從上一年度的同比增長8.9%下降到8%。不到1個點的降幅當然在可承受範圍,但這對應的是中美貿易額下降14%,而且這一下降僅僅維持了一年。如果這次導致更大比例、更長時間的中美貿易滑坡,對國內消費力的影響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其實,外需帶內需的正相關性並不難理解。中國的「消費版圖」和「外貿依存版圖」高度重疊。粵、蘇、浙、魯四大經濟強省,既是外貿主力,也是消費主力。外貿受涼,消費就會感冒。

這種聯動效應也並不是沿海經濟強省的「專利」,四川和河南兩大內陸經濟大省、人口大省也會受到波及。川、豫兩省的外貿依存度和貿易總額相對較低,但是出口的對美依賴度高達20%以上,高於所有東南沿海省份。而且,這兩個省份的出口產業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對美出口額雖然不高,從業的勞動人口並不低。就業和消費之間的關係,無需贅述了吧。

因此,中美貿易一旦遭遇重創,對內需消費力的直接衝擊並非局限於東南沿海地區。

總之,關稅戰陰影之下,對內需市場的消費力增長不能盲目樂觀。用社零總額強勁增長的歷史數據,套中美貿易的大變局,是毫無前瞻性的「算死賬」。數千億美元的對美出口受阻對國內消費力的衝擊,即便以最樂觀的估計,也很難得出國內消費保持正增長的結論。

沒有消費力的增長,內需市場如何接盤數千億美元的「出口轉內銷」呢?

03

總而言之,大規模的「出口轉內銷」不能簡單地用宏觀數據加加減減來算賬。由此引發的經濟問題非常複雜,涉及面很廣,實際可能付出的經濟代價遠比貿易量的表面數據要高得多。

比如,對相關行業的產能衝擊。部分對美出口的大宗消費品,本身就有產能過剩之虞。像家電產品,2024年國內空調總產能在2.8億台左右,內外總銷量1.8億台上下,近億台產能過剩。電視機、洗衣機的情況也是五十步笑百步。

要是大量出口產能「刀刃向內」,國內家電產業將會「卷」無可卷,不得不採取「降本增效」。由此產生的「經濟賬」要算,卻又很難算得清。

再如,投資者信心對資本市場的長期影響。關稅戰不僅撼動了中美之間的經貿關係,還會波及地緣、地區安全局勢。由此衍生的種種不確定性無疑會在資本市場放大,對金融系統的承壓能力更是嚴峻考驗。

還有關稅戰對中國出口環境的「外溢效應」。雖然是中美兩國「神仙打架」,但是其他主要貿易夥伴難免擔心中國出口商品另闢市場「殃及池魚」,從而採取一些過激的貿易保護政策。

所有的經濟代價,最終都會向消費傳導,消費者永遠是經濟的終極埋單者。因此,對我們而言,關稅戰不是一道宏觀數據加減法的考題,而是一張從微觀到宏觀的龐大考卷,而且是一場難度很高的閉卷考試。如何在中美貿易大幅下滑的不利條件下提高國內市場的消費力,是這張考卷上的一道題,而不是答案。

來源:冰川思想庫 關不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