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比中美關稅戰更大的雷,就要爆了

2025年04月26日 10:36

1

帶來的影響,事實上被我們嚴重低估了。

從數據直觀來看,中美貿易只佔中國進出口貿易的14%,看起來影響並不大。

但事實上,自2018年第一次對華加征關稅以來,就有一大批遷移到東南亞,通過轉口貿易出口到,以此來規避關稅。

如今,隨著川普「挾關稅令諸侯」,轉口貿易這一路徑被堵死的可能性正越來越大。

這意味著,對國內而言,許多做出口的製造商面臨停工歇業;對外而言,那些在東南亞投資建廠的國內製造商,也將面臨停工歇業的風險。

最終,如果這一局勢得不到改善的話,那麼等待他們的,只有關門倒閉這一種結局。

聽起來這像是危言聳聽,但關稅的影響的確是被我們嚴重低估了,尤其是對普通人而言。

就目前而言,美國對華關稅累計已經高達145%,個別品類甚至來到了245%,此外,過去的小額包裹免稅也已經被永久取消。

最終,這一系列因素疊加到一起,仍然會對外貿行業造成沉重打擊。

高度警戒:比中美關稅戰更大的雷,就要爆了就是一個非常鮮明的例子。

從人均GDP來看,人均GDP不到5000美元,還不足我們的一半;但早在2018年,對越南出口就已經達到839億美元,到了2024年,這一數字更是飆升到了1440億美元。

同一時期,越南2018年對美出口490億美元;到了2024年,越南對美出口也暴增至1960億美元。

這一數據的背後,多多少少有著轉口貿易的存在。

越南人均GDP註定了越南的消費總額並不高,儘管越南去年居民消費佔GDP比重高達65%,比我們的39%還要高,但由於越南GDP總量不高,因此越南的消費能力並不強。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越南進口1440億美元的商品,很大一部分都是出口到了美國,以此來規避美國對華關稅。

除了越南之外,類似中國製造業在海外投資建廠或轉口貿易規避關稅的還有墨西哥。

在墨西哥,甚至有專門為中國企業設立的工業區和墨西哥義烏小商品城,這些都表明,中國出口貿易對美國的依賴度並不像表面上看上去的那樣,不足15%。

本文所闡述的關稅影響久遠沉重,並非想要說明面對美國關稅我們就應該「服軟」;更多的,仍然還是從理性的角度,從宏觀的角度,來客觀描述美國關稅對中國製造業,尤其是外貿行業帶來的打擊。

而這種打擊,可能需要宏觀上的救助和幫扶。

還有一些數據也可以佐證這一點。

目前上海港對美國的航運量已經開始驟降;4月中至5月中的中美航線已經取消了數十航次,航運運力也從4月初的37.6萬TEU降低了40%的運力。

對國內外貿商而言,短期內的困難,他們還可以依賴企業的現金流硬扛這段困難時期,但如果關稅或市場缺口沒有得到解決,對這些外貿老闆們而言,他們還可以抗多久?

這一點,從他們的利潤已經可以窺見一二。

在國內,製造業在普遍內卷的情況下,利潤率其實很低,普遍不到5%。從事出口的服務商利潤稍微更高一些,毛利率甚至可以達到25%以上。

但在145%的關稅之下,這些利潤都不足以抵消關稅成本。

面對這一情況,我們可以怎麼辦呢?

理論上有兩個辦法。

第一辦法是出口轉內銷;既然外部市場做不了,那就做14億人的市場,這一點傑克馬早在2018年就曾說過,傑克馬說,既然改變不了川普,那麼就做14億人的生意。

這話沒有錯,道理也不假,但唯一的問題在於,消費。

還是以越南為例,越南的居民消費可以佔到GDP的65%;而中國的居民消費佔GDP比重是多少呢?

是39.2%。

銀行存款也可以從側面印證這一點。從新冠病毒時期開始,中國居民存款就開始瘋狂上漲,這幾年每年的家庭存款都高達10萬億元以上,2020年至2023年這四年的居民存款,就超過了過去十年的存款總額。

儲蓄越多,消費越少的道理,相信很多人都明白。

而消費減少還有一個後遺症,那就是內卷。

如果製造業做生意有排序的話,客觀來說美國一定是排第一的;美國是所有貿易客戶中最優質的,這種優質體現在利潤空間更大以及回款不拖欠。

其次就是,但由於歐盟國家多,每個國家需求不同且人口稀少,因此相對而言利潤空間和規模效應並不高。

除了歐盟,可能就是東南亞了。這幾年轉口貿易到東南亞,本質上做的還是歐美的生意,因此利潤和回款周期也不錯。

最後,可能才是國內這14億人的大市場。

為什麼國內市場排最後?

還是因為這幾年的消費復甦不及預期,以及居民存款太高導致的消費意願不足,當然還有收入就業的因素影響。

這一系列因素都表明,出口轉內銷的難度非常大。即便往後每年我們都提高居民消費佔GDP比重一個百分點,但也要十年,我們的居民消費佔GDP比重才能夠提高到50%左右。

而這,還仍然不及越南的65%。

況且,提高消費的難度其實比我們想象中的還要高。

先不說眼下內卷的大環境,就薪資、時間、加班、社會保障體系等角度來看,每一個環節的難度都相當大。

第二個辦法當然就是繼續做其他國家的出口貿易。

按照此前的排序來看,美國做不了,歐盟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在4月份,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已經明確表明,歐盟不會接受產能過剩,也不會接受所謂的「傾銷」。

這裏也不用管歐盟是如何看待過剩亦或是傾銷的,他們的看法我們改變不了,而馮德萊恩的表態,也從側面表明了,歐盟可能也很難接受或者說去彌補美國的市場缺口。

除了以上辦法之外,還有一個比關稅更嚴重的影響,那就是訂單的永久性外遷

2

何謂訂單的永久性外遷?

這一點其實很好理解,對製造業而言,投入最大的是什麼?

以蘋果為例,一開始蘋果要在中國建廠組裝iPhone,蘋果就需要先買地或租地,其次就是修建廠房,再然後就是租賃或購買設備,最後就是招人組建團隊。

這一系列流程走下來,哪怕是對蘋果而言,這背後都是相當大一筆投資。

換句話說,對製造業而言,遷徙的成本是很高很高的。

遷徙成本很高,也意味著企業一旦遷徙,就很難再及時掉頭調整。

換言之,今天的高關稅,如果促使蘋果這樣的企業在、越南加大投資生產規避關稅的話,那麼這種訂單可能是永久性外遷的。

也可以理解為,一旦出去了,就很難回來了。

蘋果事實上已經在這麼做了。

根據報道,目前蘋果已經指示印度供應商要求提高印度iPhone的產量,這也導致蘋果印度工廠的產能利用率已經達到最高水平。

據知情人士透露,蘋果預計今年將在印度生產至少5000萬部iPhone,並正努力使銷往美國的iPhone機型都在印度生產。

短期來看,川普是豁免了蘋果的關稅,但長期來看,蘋果顯然不會繼續犯類似的供應鏈風險。

而類似於蘋果的產能一旦撤出,就很難再回來。

最終,這些蝴蝶效應疊加在一起,可能引發一場「南美洲的颶風」。

屆時一系列連鎖反應帶來的陣痛,可能就要體現在今年的畢業季之中。

來源:羅sir財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