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比中美關稅戰更大的雷,就要爆了;一夜之間,中國遭遇致命打擊【阿波羅網報道】

2025年04月28日 8:08

一夜之間,中國遭遇致命打擊美赴華LPG貨輪紛紛改道,撼動全球供應鏈科技巨頭血汗內幕, 每天賣肝15小時還不夠比更大的雷,就要爆了信心了!在華商人紛紛想撤資

日前對國家產品徵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中國產品迂迴進入美國被堵,對美出口徹底熄火。

原本運往中國的美國液化石油氣(LPG)貨船紛紛改道,轉向日本、韓國等其它亞洲市場,撼動全球供應鏈。

中國科技巨頭小米公司近期爆出普遍要求員工工時達11.5小時以上,否則恐遭解僱。

美中戰已經重創中國經濟,但更大的雷是是訂單的永久性外遷。

沒信心了!美國在華商人紛紛想撤資中國,「中美關係緊張」成為「首要商業挑戰」。

一夜之間,中國遭遇致命打擊

在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雙重疊加之下,4月22日美國宣布對柬埔寨太陽能產品徵收關稅來到驚人的3521%,則為395.9%,泰國和馬來西亞則是375.2%。全球出口太陽能產品最多的就是中國,美國此舉,毫無疑問是再次將中國對東南亞國家的轉口貿易徹底堵死。

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這四個國家供應著美國約77%的光伏組件,去年對美出口太陽能設備總價值達129億美元。

美國商務部這一決定是一項為期一年的貿易調查的最終結果。而這項調查還真不是搞出來的,是美國國內太陽能製造商提出來的,由前總統拜登發起。

在產業鏈各個環節上,中國太陽能也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2024年的數據顯示,中國新增光伏裝機量達210吉瓦,佔全球總增量(482吉瓦)的44%。這一比例遠高於同期日本(15%)和美國(9%)。

越南方面,根據路透社獲得的一份越南文件顯示,越南工業與貿易部4月15日發布指令,要求嚴厲打擊向美國等貿易夥伴非法轉運貨物的行為,從而避免被美國加征高額關稅。

除了越南之外,柬埔寨也開始了類似的行動。

根據《柬中時報》報道,為了避免被美國徵收高額關稅,柬埔寨將修改法規,加強對進口商品的管制,防止柬埔寨被一些企業利用為中轉站「洗產地」。

通過東南亞的轉口貿易之路已堵死。目前的情況來看,越南和柬埔寨已經為了自身的利益開始向美國示好了,這兩個經濟體的舉措,可能會進一步招致其他國家的效仿。最終,對中國轉口貿易而言,會形成相當「致命」的打擊。

美赴華LPG貨輪紛紛改道,撼動全球供應鏈

隨著中美貿易戰火加劇,原本運往中國的美國液化石油氣(LPG)貨船紛紛改道,轉向日本、韓國等其它亞洲市場。

據能源數據平台Vortexa統計,自4月17日以來,至少有四艘原計劃駛往中國的美國LPG超大型氣體運輸船(VLGC)改變航向,轉往日本與韓國。

與此同時,自2月中國對美國LNG加征15%關稅以來,進口量急劇下滑。海關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中國自美LNG進口量年減逾七成,自3月起更出現「零進口」,為近年首見。

中國暫停進口美國能源產品,反映出地緣與全球供應鏈正在劇烈轉型。未來全球能源市場將持續重整,各國進出口商需調整策略,以因應能源安全與價格穩定的雙重挑戰。

中國科技巨頭血汗內幕,每天賣肝15小時還不夠

據《九派新聞》報道,近期中國社交媒體小紅書上流傳多則自稱為小米員工的爆料文章,指控公司以「口頭方式」施壓員工拉高日均工時,避免留下書面紀錄。

一名來自小米手機部門的員工透露,該部門內部規定員工每日平均需工作12.5小時,而有些小組則高達14至15小時,即便工時已超過一般標準,若在部門內排名仍屬後段班,仍會被主管點名關切。

一名在上海的小米員工表示,所屬部門明確要求日均工時達11.5小時,早上9時到晚間8時30分是基本作息,自己經常達到12小時工時,但仍被認為不夠積極,曾因此遭到約談。

一名江蘇員工指出,這項工時制度已實施近2年,員工普遍早已習以為常,只是不解為何直到最近才引起外界關注。

另一名員工進一步透露,工時未達部門標準者,輕則寫檢討報告,重則被主管約談,並影響年終考績評估,更嚴重者甚至會遭到勸退。

此外,據一名外包人員爆料,與正式員工相比,外包員工的處境更為嚴峻,其所屬部門要求每日實際在崗時數達11小時,且「不是平均值,而是每日都要達標」,否則恐面臨解僱風險。

中國比戰更大的雷,就要爆了

關稅帶來的影響,事實上被我們嚴重低估了。而且隨著川普「挾關稅令諸侯」,轉口貿易這一路徑被堵死的可能性正越來越大。

這意味著,對國內而言,許多做出口美國的製造商面臨停工歇業;對外而言,那些在東南亞投資建廠的國內製造商,也將面臨停工歇業的風險。

面對這一情況,我們可以怎麼辦呢?理論上有兩個辦法。

第一辦法是出口轉內銷。

如果製造業做生意有排序的話,客觀來說美國一定是排第一的;美國是所有貿易客戶中最優質的,這種優質體現在利潤空間更大以及回款不拖欠。

其次就是歐盟,但由於歐盟國家多,每個國家需求不同且人口稀少,因此相對而言利潤空間和規模效應並不高。

除了歐盟,可能就是東南亞了。這幾年轉口貿易到東南亞,本質上做的還是歐美的生意,因此利潤和回款周期也不錯。

最後,可能才是國內這14億人的大市場。

即便往後每年我們都提高居民消費佔GDP比重一個百分點,但也要十年,我們的居民消費佔GDP比重才能夠提高到50%左右。而這還仍然不及越南的65%。

第二個辦法當然就是繼續做其他國家的出口貿易。

按照此前的排序來看,美國做不了,歐盟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在4月份,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已經明確表明,歐盟不會接受產能過剩,也不會接受所謂的「傾銷」。

除了以上辦法之外,還有一個比關稅更嚴重的影響,那就是訂單的永久性外遷。

以蘋果為例,一開始蘋果要在中國建廠組裝iPhone,蘋果就需要先買地或租地,其次就是修建廠房,再然後就是租賃或購買設備,最後就是招人組建團隊。換句話說,對製造業而言,遷徙的成本是很高很高的。

遷徙成本很高,也意味著企業一旦遷徙,就很難再及時掉頭調整。

換言之,今天的高關稅,如果促使蘋果這樣的企業在、越南加大投資生產規避關稅的話,那麼這種訂單可能是永久性外遷的。

據知情人士透露,蘋果預計今年將在印度生產至少5000萬部iPhone,並正努力使銷往美國的iPhone機型都在印度生產。

短期來看,川普是豁免了蘋果的關稅,但長期來看,蘋果顯然不會繼續犯類似的供應鏈風險。而類似於蘋果的產能一旦撤出,就很難再回來。

沒信心了!美國在華商人紛紛想撤資中國

美中關稅大戰下,中國美國商會(AmCham China)周五(25日)發布今年《美國企業在中國白皮書》(下稱:《白皮書》)。

電台發現,當中不僅連續5年將「中美關係緊張」視為「首要商業挑戰」,在華營商的態度亦比以往明顯兩極化,雖然仍有半數會員視中國為三大投資市場,但「完全不再考慮中國作為投資地」佔比急升至逾20%,更首次用「令人警覺」、「退出意向增強」來形容美資撤出趨勢。情況均反映美企對中國投資信心比疫情時更差。

2025年度《白皮書》由逾100位「中國美國商會」會員企業代表共同創作,反映美企對在華監管與營商環境中的切身經驗。當中指出,中美兩國關係日益緊張,已連續五年成為在華美資企業面臨的「首要商業挑戰」,「超過了合規風險和來自中國企業的競爭壓力」。

值得留意的是,今年《白皮書》指出,美企依據近年經驗,認為中國即使有不少吸引外資的利好政策出台,包括《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的修訂及監管流程改革,但實際作上,特別是地方政府推行的層面上,其不確定性仍是「重大風險」,即「說一回事,落地又是另一回事」。

中國比中美關稅戰更大的雷,就要爆了;一夜之間,中國遭遇致命打擊【阿波羅網報道】

請訂閱阿波羅網主頻道,訂閱鏈接:請訂閱阿波羅網副頻道,訂閱鏈接:https://shorturl.at/lMP34 

請訂閱乾淨世界:https://shorturl.at/luFTU

原文鏈接中國比中美關稅戰更大的雷,就要爆了;一夜之間,中國遭遇致命打擊【阿波羅網報道】,來源:阿波羅網林億綜合報道